江西一孤儿成年靠乞讨为生,在他23岁时,突然从中央来了一批人:“我带你找妈去,你

悠然话史 2025-10-16 16:39:38

江西一孤儿成年靠乞讨为生,在他23岁时,突然从中央来了一批人:“我带你找妈去,你妈是个首长,快跟我走”。   2023 年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,石建国指着展柜里的搪瓷碗。“这是我爸当年乞讨用的,” 他轻声说,碗沿的裂纹还清晰可见。   旁边玻璃罩里,曾志写给石来发的信静静躺着,“自食其力” 四个字格外醒目。没人知道,这两件物品背后,藏着石来发从乞丐到农民的挣扎与坚守。   时间拉回 1977 年春,石来发刚从北京回到井冈山。他抱着母亲给的稻种,站在村支书安排的田埂上,却不知道怎么下种。   老乡张大爷看出他的窘迫,递过锄头:“来发,我教你,先把土翻松。”他攥着锄头,没挥几下就汗流浃背,手心很快磨出了血泡。   夜里他对着北京的方向发呆,第一次怀疑母亲让他回来种地的决定。几天后,村头收到一个匿名包裹,里面是新的农具和一本《水稻种植技术》。   石来发翻开书,发现扉页上有熟悉的字迹:“慢慢来,妈妈相信你。”他瞬间红了眼 —— 这是曾志的字,母亲没说出口的牵挂,都藏在书页里。   从那天起,他每天天不亮就下地,跟着张大爷学选种、育秧,书也翻得卷了边。有次遇到病虫害,他抱着病苗跑遍附近村子,终于找到老农技员请教。   1978 年夏天,石来发的稻田第一次抽穗。他蹲在田埂上,看着绿油油的稻穗,突然想起 1976 年乞讨的日子。   那时他在镇上看到别人吃白米饭,只能咽口水,如今自己也能种出粮食了。秋收时,他挑着第一担新米去镇上粮站,工作人员笑着说:“这米品相真好!”   他把最好的米装了两袋,仔细包好寄往北京,附信说 “妈,我能养活自己了”。曾志收到米后,特意让秘书回信,还寄来一张自己在院子里种蔬菜的照片。   照片背后写着:“妈妈也在种地,咱们一起做本分人。”石来发把照片贴在墙上,每天干活回来都要看一眼,像母亲在身边鼓励他。   后来他在村里盖了新房,娶了邻村的姑娘,婚礼简单却热闹,老乡们都来道贺。曾志没能来,却寄了一块手表当贺礼,说 “让它陪着你,珍惜时光”。   1985 年,石来发的儿子石建国出生。他抱着儿子,想起曾志说过 “要让孩子扎根乡土”,给儿子取小名叫 “扎根”。   每年农忙,他都会带着儿子去田里,教他认识稻苗、分辨杂草。石建国问:“爸爸,奶奶在北京为什么不来看我们?” 他摸着儿子的头说:“奶奶有重要的事要做,她心里一直想着我们。”其实曾志多次想来井冈山,都因工作繁忙耽搁,只能在信里叮嘱他照顾好家人。   1988 年,曾志去世的消息传来,石来发正在田里收割水稻。他握着镰刀,站在稻田里哭了很久,稻穗被眼泪打湿了一片。   后来他收到曾志的遗嘱,里面写着 “死后骨灰撒在井冈山,陪着你和这片土地”。次年清明,他带着石建国去北京,把母亲的骨灰带回了井冈山。   撒骨灰那天,他说:“妈,你回来了,以后我种的稻子,你都能看见。”如今,70 多岁的石来发依然坚持下地,只是动作慢了些。   石建国接过了家里的田地,还办起了家庭农场,用上了现代农业技术。每年秋收,父子俩都会挑最好的米,撒在曾志的骨灰安葬处。   石建国常对儿子说:“太奶奶教会我们,不管什么时候,都不能忘本。”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邀请石来发讲述自己的故事,他总说:“我没做什么大事,只是听妈妈的话,好好种地。”   展柜前,石建国给参观的孩子们讲完故事,轻轻抚摸着那封书信。“我爸现在还在田里干活,他说要种到种不动为止,” 他笑着说。   窗外的阳光洒进来,落在搪瓷碗和书信上,仿佛在诉说着这段跨越时空的母子情。   石来发的故事,像井冈山的稻穗一样,在岁月里扎根、生长,告诉每一个人:最珍贵的不是身份地位,而是靠双手创造生活的勇气,和永远不忘本的初心。 主要信源:(澎湃新闻——战火中,她含泪离开刚出生26天的孩子!23年后重...)

0 阅读:44
悠然话史

悠然话史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