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参考消息网2019年报道:美国对中国使的“招”,跟当年整垮日本用的“手段”一

云海澄碧翠 2025-10-16 15:55:01

据参考消息网 2019年报道:美国对中国使的“招”,跟当年整垮日本用的“手段”一样! 历史向来不会是简单地“复制粘贴”,但有些套路,却总能换个“马甲”卷土重来,四十年前也就是1985年9月,五个大国在纽约的广场饭店签了个协议,后来这事就被叫作《广场协议》。 那可不是一次简单的外交握手,更像是一套“经济绞杀”范式的经典首秀,这套“打法”的精髓,就在于一套组合拳:先用没完没了的小摩擦,消磨对方的意志,这叫“慢磨”,然后在对方最脆弱的地方,来上一记“重拳”。 想当年美国就是这么对付日本的,他们先是动用1984年的《贸易与关税法》,还频繁挥舞“301条款”大棒,今天调查香烟,明天调查皮革,让日本觉得这就是些日常的贸易“口角”,没什么大不了。 日本当时确实也放松了警惕,如今这套路数在中国身上重演,但手法升级了,从2018年开始,关税一轮接一轮,到今年像钢铝铜这类基础材料的关税,已经加到50%,汽车零部件也到了25%。 更有甚者还玩起了“叠加关税”,在基础税上,再给加上一层芬太尼相关的税,或者对等关税,花样百出让人应接不暇。 “慢磨”阶段完成的差不多了,就是为了接下来的“致命一击”,对日本这记“重拳”就是金融领域的突袭,《广场协议》一出,美、日、西德、法、英五国联手干预外汇市场,目标明确:让美元“有序贬值”,可结果呢? 日元对美元的升值幅度,飙到了惊人的116%,而西德马克、法郎和英镑的升幅则温和得多,现在对中国呢,这记“重拳”打在了科技的命门上。 贸易摩擦搞了几年后,美国从2019年开始启用“实体清单”,把一批批人工智能、超级计算机领域的中国企业拉进去。 接着又搞“芯片四方联盟”,出台《芯片法案》,吸引台积电、三星这样的巨头去美国建厂,意图釜底抽薪,想要从根子上切断技术血脉。 外部的打击再猛,如果没有内部的溃败,也难以奏效,这套范式最“毒辣”的地方,在于它能诱导目标国自己犯错,走上一条内部引爆的“死循环”。 日本就是最惨痛的例子,日元被迫大幅升值,出口企业哀鸿遍野,为了救市,日本央行只能疯狂降息,往市场里注入海量资金。 可这些钱,并没有老老实实地流进实体经济,反而像脱缰的“野马”一样,冲进了股市和楼市,一场史无前例的资产“泡沫”,就这样被吹了起来。 然后在1990年前后,“泡沫”轰然破裂,日本经济从年均增长约4.7%的快车道,一头栽进了只有0.7%的泥潭,从此开始了“失去的几十年”,可这还没完。 为了求生,日本企业开始大规模向海外转移生产线,国内产业空心化日益严重,数据不会说谎,日本对美国的投资额,从1984年的33.6亿美元,到1995年已经暴涨到超过200亿美元。 国内投资不足,加上“泡沫”破裂留下的烂摊子,导致政府背上了巨额债务,这个四十年前埋下的“雷”,至今还在折磨着日本。 然而时代毕竟不同了,同样的剧本,想在今天原封不动地再演一遍,恐怕没那么容易了,当今年国际上,又冒出所谓“第二次广场协议”的风声时,日本媒体和经济学界的反应,是高度警惕和担忧。 惨痛的历史教训让他们明白,绝不能再为他国利益牺牲自己,今天的“目标”,也早已不是当年的“吴下阿蒙”。 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无可比拟的巨大国内市场,这构成了深厚的战略纵深,抗压能力和当年的日本不可同日而语。 更重要的是,这套“范式”本身正在失灵,甚至可能反噬自身,当初那个让美元贬值,来解决贸易逆差的逻辑,现在很多人都觉得不靠谱了,甚至可能根本不符合美国自己的利益。 强行重塑供应链,更是说着容易做着难,美国向苹果、特斯拉施压,想让他们把供应链迁走,但其中的成本和不确定性谁来承担? 现在的大国博弈,比的不仅是谁的“拳头”硬,更是谁的内部结构更稳固,谁的政策更清醒,真正的破局之道,在于修炼好自己的“内功”,打破那条从外部压力到内部危机的传导链条。

0 阅读:38
云海澄碧翠

云海澄碧翠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