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5年8月9日早上,博古等人忽然接到了来自毛主席的电话,电话中毛主席显得非常

轩叔观察 2025-10-16 11:27:15

1945年8月9日早上,博古等人忽然接到了来自毛主席的电话,电话中毛主席显得非常生气,要求博古立刻到自己的办公室来,有事情要谈。[无辜笑]   8月9日《解放日报》发表了一篇题为《原子弹的出现》的社论,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渲染核武器的威力,称原子弹“改变了战争形态”,甚至暗示正是这两颗炸弹促使日本投降,毛泽东看到报纸后立即打电话给时任延安《解放日报》总编辑的博古,语气严厉地说:“你们把原子弹说得太神了,好像日本投降全靠这两颗炸弹。” 毛泽东要求博古和其他负责同志当天就到他那里,当面谈这个问题,在那次谈话中他明确指出,这样的报道会让老百姓误以为美国的原子弹才是打败日本的关键,而忽视了中国军民十四年的浴血奋战,,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扭曲,更会影响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认知。 其实当时的国际局势已经清楚地表明,日本的败局早已注定,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,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已经失去了所有战略要地,美军占领冲绳岛后,日本本土已暴露在盟军的直接打击范围内。   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,出动150万大军进攻中国东北,仅用十天就击溃了号称“皇军之花”的70万关东军。 在中国战场八路军和新四军在1945年春季开始大反攻,从4月到8月收复了大片失地,国民党军队在湘西、豫西等地也连续取得胜利,日军的兵力和补给线已经严重透支,日本国内更是民不聊生,粮食配给每天只有二百克,东京等大城市在美军轰炸下已是废墟一片。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,才是日本天皇裕仁在8月15日发布《终战诏书》的真正原因,广岛和长崎的核爆确实造成了巨大伤亡,广岛约14万人死亡,长崎约7万人死亡,但这两次轰炸更多是加速了日本高层做出投降决定的时间,而非决定性因素,日本战后的历史学家们在研究中也承认,如果没有苏联参战和中国战场的持续消耗,单靠原子弹很难让日本真正投降。 毛泽东之所以对这篇报道如此重视,还有更深层的考虑,当时国共谈判即将展开,如果让“原子弹决定论”在舆论中占据主导,会让人们误以为只有依靠美国的技术才能取得胜利,这对中国未来的独立自主道路会产生负面影响,而且抗战刚刚结束,如果不能正确总结胜利原因,就无法让牺牲的三千五百万同胞得到应有的历史评价。 几天后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“原子弹是纸老虎”的说法,他说:“原子弹能不能解决战争?不能,原子弹不能使日本投降,只有原子弹而没有人民的斗争,原子弹只是空的。”这段话后来被许多人误解为轻视科技,实际上他要表达的是,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不是某一种武器,而是人心向背和意志力量。 这种认识并非空谈,1935年遵义会议后,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,以不到3万人的队伍摆脱了40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,靠的不是装备优势,而是灵活机动的战术和官兵的坚定信念,娄山关战役中红军用步枪和手榴弹击败了装备精良的黔军,关键时刻政委在阵地上带头冲锋,战士们紧随其后,硬是把敌人从山头上赶了下去。 抗战期间也是如此,平型关大捷中,八路军用土炸药和大刀就歼灭了装备德械的日军精锐部队一千多人,百团大战虽然武器简陋,但参战部队通过破袭战术摧毁了日军在华北的交通命脉,给敌人造成了巨大损失,这些战例都说明,战争的胜负不能简单归结为武器的先进与否。 二战的胜利是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共同奋战的结果,苏联在东线战场消灭了德军80%的有生力量,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陆军三分之二的兵力,美英在西线和太平洋的作战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,任何试图夸大某一方贡献、忽视其他因素的说法,都是对历史的不尊重。 无论在什么时代,都不应该被某种看似强大的外在力量吓倒,也不应该把成功简单归因于某个单一因素,真正推动历史前进的,始终是那些坚持到底的普通人。   网友们敬佩不已: “看完才知道,原来原子弹爆炸背后还有这样的故事!以前历史课上都只说美国扔原子弹日本就投降了,完全没提中国战场的贡献。”   “毛主席眼光真的长远,一篇报道就能看出政治问题,现在有些媒体也是,动不动就夸大其词,博眼球骗流量。”   “说实话,没有苏联出兵东北和中国的持久战,光靠原子弹确实不可能让日本投降,历史书该改改了!”   “博古这回被批评得不冤……舆论导向出了错,确实会误导老百姓,甚至可能影响国际话语权。”   “所以说胜利从来不是靠某一个武器或者某一场战役,而是无数人共同努力的结果,致敬所有抗战英雄!”   “长津湖、赤水河,毛主席的军事战略真的强!不是光有武器就能赢,人才是决定因素。”   如果当时没有原子弹,你觉得日本还会投降吗?   官方信源: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

0 阅读:64
轩叔观察

轩叔观察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