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善良是最好的养生吗?孙玉良:善良不是毫无原则的“老好人”主义】
看到一则视频,山东主持人伯阳录播的,主题是“善良是最好的养生”。注意到网友的评论,有人说“善良要远离烂人才能养生”,有人说“善良的人遇到烂人就是折寿”,有人说“老话好人不长寿、坏人活不够”怎么讲。当然更多的人表示支持主播观点,认为善良是一种养生之道。我是认同善良能够养生的,你善良了,有一颗良善之心,“福虽未至,祸已远离”,这就是善良作为养生之道的深层逻辑。它或许不能立刻为你带来肉眼可见的福报,但却能像一道坚固的屏障,在你我未曾察觉之时,已将无数的灾祸与麻烦屏蔽于生命之外。
善良,首先滋养的是我们自己的身心。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,正不断印证着古老东方智慧的正确性:善良,并非单向的付出,它是一场对自身身心深度滋养的修行。从医学看:善良是“压力消除剂”。 当我们心怀善意、行善事时,大脑会分泌更多的“催产素”和“内啡肽”等物质。这些“快乐激素”能够有效降低压力激素水平,从而减缓心跳、降低血压,带来身心的愉悦与平静。反之,恶意、嫉妒、怨恨等负面情绪,则会令身体处于一种“战斗或逃跑”的应激状态,长期如此,心血管系统、免疫系统都会承受巨大压力,疾病便随之而来。所谓“仁者寿”,其背后是有着坚实的科学依据的。
从心理学看:善良构建“内心稳定器”。 一个善良的人,其内心往往是坦荡、安宁的。所谓“不做亏心事,不怕鬼敲门”。这种问心无愧带来的踏实感,是任何昂贵保健品都无法替代的优质睡眠保障。当一个人无需为算计他人而劳心费神,无需为掩盖过错而惶惶不可终日,他的内心便是一片清澈的池塘,映照出的自然是云淡风轻的世界。这份心灵的宁静,正是这个焦虑时代里顶级的奢侈品。
我是选择善良的,而且我认为善良也是一种长期且稳健的“人生投资”。一个与人为善、真诚待人的人,无形中为自己编织了一张稳固的社会支持网络。在你遇到困难时,愿意伸出援手的人会更多。而那些处处算计、损人利己者,或许能得一时之利,却早已将身边的人推远,一旦陷入困境,很可能四面楚歌。善良所积累的人品与信誉,是你危急时刻最可靠的“保险”;另外,善良可避免许多无妄之“灾”。很多冲突与麻烦,都源于一时的恶语相向或寸步不让。一个善良的举动,一句宽容的话语,往往能化干戈为玉帛,将一场潜在的纠纷消弭于无形。你今天帮陌生人按了一下电梯,他可能就在你双手提满重物时为你按住门禁。这种由善意循环带来的便利与和谐,正是“祸已远离”的日常体现。
当然,我所倡导的善良,绝非毫无原则的“老好人”主义,更不是自我牺牲的滥情。它建立在两个基石之上:第一,底线与锋芒。 真正的善良,自带锋芒。它意味着我们有菩萨心肠,也不缺金刚手段。与人为善,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人欺凌;乐于助人,但首先要保证自己的船舱不进水。善待他人,也必须善待自己;第二,发自内心,不求回报。行善如果是为了即刻的、对等的回报,那便成了一场交易,一旦回报落空,极易心生怨恨。真正的善良,是发自内心的情感选择,是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的体贴,是“赠人玫瑰,手有余香”的愉悦。你所获得的回报,是内心的安宁、人际的和谐与身体的健康,这本身已是最大的福报。
所以,不管生活中遇到多大的挫折,我坚持善良之心不变,从来也不羡慕那些恶人花天酒地的奢靡生活,而且从内心里鄙视他们。善良,可以滋养我的灵魂,让她变得更加澄澈光明。她或许不能让我大富大贵,但她能确保我在漫漫人生路上,行得稳、走得远、睡得安。我认为:选择成为一个善良的人,便是在为自己的生命银行存入最宝贵的健康资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