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7年,对越反击战中,马占福不幸牺牲,战后,战友去看望英雄的母亲,却找不到人,经打听才得知,他的母亲正在沿街乞讨! 1987 年春,兰州军区 47 军 139 师 417 团几名战士,背着包裹走进青海大通县的黄土路。 包裹里有一等功奖章、烈士证,还有一盘磁带 —— 这是战友马占福的最后声音,磁带边缘已磨得发白。 战士们找到马占福家,全愣住了。土坯房墙有裂缝,门楣结满蛛网,屋里空得能看见房梁。 “马大娘去哪了?” 战士们拉住村支书追问。 村支书叹气:“去西宁讨饭了,家里五个娃要养,他爹腿残,过不下去。” 最终,战士们在街角找到马占福的母亲。 她用灰布头巾裹着白发,棉袄满是补丁,弯着腰攥着豁口粗瓷碗,低声说:“行行好,给点吃的吧。” 班长郭继额快步上前,摸出奖章:“大娘,我们是占福战友,他是英雄。” 老母亲的手突然停住。她盯着奖章,半天才问:“占福呢?他咋没回来?” 没人敢看她的眼睛。副班长按下录音机播放键。 磁带先传出杂音,接着是马占福哽咽的声音:“娘…… 娘…… 你能听到吗?” 一声又一声 “娘”,共二十六声,每声都让人心里发沉。 “儿给你枕头下放了 40 块钱,别舍不得花。” 停了停,他又说:“娘,想吃你做的玉米糊糊……” 最后一声 “娘” 消失后,老母亲 “哇” 地哭了,紧抱录音机:“儿啊,你是好样的,娘不怪你。” 战士们想起 1986 年的老山前线。那年深秋,部队接到 “黑豹行动” 轮战命令。 19 岁的马占福第一个写请战书:“我兄弟多,万一光荣了,还有人照顾父母,请首长批准!” 这个青海回族小伙,小时候跟着母亲乞讨,捡大豆换口粮,放牛时学退伍军人敬礼。1984 年入伍后,每顿饭都舔干净碗,战友叫他 “吃不剩”,没人知道这是饿怕了的习惯。 1987 年 1 月 5 日深夜,马占福跟着突击队往 167 高地爬。这片阵地有二十多个暗火力点和地雷,被越军叫 “攻不破的堡垒”。 他们在敌前几十米潜伏 28 小时,雨水泡透军装,蚊虫往衣领钻。战友董永安被炮弹碎片击中,咬着光荣弹牺牲,没出声。 马占福攥紧爆破筒,没写遗书 —— 知道母亲不识字,借班长的录音机,最后只录了二十六声 “娘”。 1 月 7 日清晨 7 点,炮火响起,冲锋号一吹,马占福立刻冲出去。 第一个炸药包炸掉四号火力点,刚站起,越军暗堡机枪扫来,子弹穿透他腹部,肠子流了出来。 “占福,快撤!” 战友要冲过去,被他拦住。他咬着牙把肠子塞回,用三角巾缠紧,血拖出红印:“任务没完成,死也不能退!” 往前爬几步,他额头中弹昏过去。醒来时,见战友被压制在弹坑,便一寸寸爬了 12 米,离射孔只剩 2 米。 他拉燃爆破筒塞进射孔,越军又推出来。马占福扑上去用胸膛顶住,朝班长喊:“快冲!” 暗堡塌了,6 名越军被歼,马占福遗体被气浪掀下山坡。战友找到他时,食指还扣着爆破筒拉火环。 这场战斗被 “美国之音” 称为 “1979 年来最大规模”,我军用 37 分钟攻占高地,也是老山最后一次大规模出击作战。 战后清点遗体,干事史正德摸到那盘磁带,哭着说:“这孩子,心里全是娘。” 马占福被追记一等功,授 “黄继光式战斗英雄” 称号。可战士们没想到,他母亲还在讨饭。 村支书回忆,马占福家极穷,他爹腿残,五个娃吃不饱,村里给最高工分也不够。 马占福牺牲后,部队特招他弟弟马占贵入伍,县里给马家盖了砖瓦房,民政局要承担扫墓路费,被老人拒绝:“小女儿要吃药,不麻烦国家。” 那些年,马大娘走到哪都带录音机,累了就听儿子声音,总说:“占福为国家死,值了。” 夜里,她会摸儿子寄回的手榴弹环 —— 那是马占福投第一枚手榴弹后,特意寄回家 “作纪念” 的,没想到成了永别。 2008 年临终前,她拉着马占贵的手说:“去你哥坟前看看,带把土撒在我坟上。” 2012 年春,马占贵走到麻栗坡烈士陵园,在 “马占福” 墓碑前跪下,拿出母亲照片:“哥,娘让我来看你了。” 他把坟头土装进布包,泪水掉在墓碑上:“娘到死都念着你,这土带回去,你们团圆。” 后来马占贵开了压面坊,日子好起来,两次带家人扫墓,都遇到自发来的老兵。 英雄不是天生的。马占福用 20 岁生命,把 “保家卫国” 刻在南疆。 他母亲在清贫里守了一辈子骄傲。二十六声 “娘” 是对家的牵挂,千里黄土是对国的赤诚。 现在我们坐在暖屋里吃热饭,该记得那些把生命留在边疆的年轻人,也该记得那些藏了一辈子思念的母亲。
1952年,上甘岭,英雄黄继光的遗体照片,黄继光遗体抢回时血已流干,双手高举难入
【42评论】【101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