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院为门诊量发喜报:我们要的“佳绩”,从来不是病人越多越好 “热烈祝贺门诊人数

做人难做好更难 2025-10-16 07:45:05

医院为门诊量发喜报:我们要的“佳绩”,从来不是病人越多越好 “热烈祝贺门诊人数7577人,再创佳绩!”兰州兰石医院的一则喜报,最近狠狠刺痛了无数人的神经。在医院眼里值得庆贺的数字,在普通人看来却满是沉重——那7577个数字背后,是7577次病痛的折磨,是7577个家庭的焦虑与奔波,或许还有数不清的医药费单据。 谁愿意没事往医院跑?去过医院的人都懂那种滋味:凌晨排队抢号的疲惫,看着检查单时的忐忑,攥着缴费单时的心疼。对患者来说,医院是“不得不去”的地方,是与病痛抗争的战场;可在这张喜报里,患者的疾苦竟成了值得炫耀的业绩,怎能不让人寒心? 更讽刺的是,这并非个例。2022年浙江台州市中心医院为“急诊人次破200万”庆功,2021年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因“手术量破千台”喝彩,每次都引发众怒后又慌忙道歉。院方总说“用词不当”“新员工失误”,可一次次重复的闹剧,暴露的是更深层的认知偏差:把医疗服务当成了生意,把就诊人数当成了KPI。 我们不是不能理解医院的难处。行业竞争加剧、财政拨款有限,内部用数据衡量效率、激励员工或许是常态。但“内部管理”和“对外宣传”必须有边界,一旦跨过线,就容易让人联想到“过度医疗”的隐忧——当病人成了“业绩”,会不会有人为了冲数据,让患者多做没必要的检查? 其实公众从来不是不讲理。我们认可医院的专业能力,也体谅医护人员的辛苦,但我们心中的“佳绩”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。它可以是手术并发症率的下降,可以是患者满意度的提升,是医生妙手回春后,病人脸上舒展的笑容;是急诊室里争分夺秒的成功抢救,是慢病管理中越来越稳的指标。 真正的医疗初心,是“但愿世间人无病,何惜架上药生尘”的期许。那张被匆匆撤下的喜报,更该成为整个行业的警钟:医院的荣光,永远不在于门庭若市,而在于守护一方平安后的岁月静好。 你觉得医院该用什么来证明“佳绩”?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。

0 阅读:0
做人难做好更难

做人难做好更难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