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4年,邓小平到504厂视察。刚进车间,他看见一个满身油污的女工,随即问了一

历史不陌生 2025-10-15 23:35:38

1964年,邓小平到504厂视察。刚进车间,他看见一个满身油污的女工,随即问了一句:“你怎么在这儿?”女人抬起头,小声回答:“执行任务。”邓小平愣了几秒,这不是当年在全国群英会上戴着大红花的女科学家王承书吗? 王承书的人生,本不该出现在戈壁滩的工厂。 1912年,她出生在上海书香门第,从小聪慧过人。 那时女孩学理工是“奇事”,可她偏偏选了物理。 1930年代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,是全班唯一的女生。 后来又考上密歇根大学博士,成了那年唯一的中国女学生。 导师劝她学轻松的方向,她淡淡地说:“我想用行动证明女人也能搞好理论物理。” 几年后,她和导师合作提出的“WCU方程”登上国际物理期刊首页,震惊学界。 她本有机会留在美国,成为世界级科学家。 但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,她毅然决定回国。 美国当时百般阻挠,中国科学家想回国几乎不可能。 她和丈夫辗转欧洲七年,用各种办法将三百多箱学术资料偷偷寄回国内——那是新中国物理学最早的底子。 回国后,她被分配到中科院物理所。 按理说,这样的人该在科研院所安心做学问。 但1961年,一纸密令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,国家原子弹研制遇到瓶颈,需要她去攻克同位素分离技术。 她没有多问,只留下一句话:“我愿意。”从此,她从公众视野中消失。 在兰州504厂,她穿上工装,与工人同吃同住。 条件极苦,苏联专家撤走后留下的图纸全是俄文,她就抱着字典一点点啃。 设备坏了,她带头搬机器、修零件。 没有电脑,她们全靠手算,点着煤油灯熬夜演算。 风一吹,稿纸满天飞,她就用砖头压着。停电了,就点蜡烛接着算。 1964年初,中国第一批高浓缩铀提取成功,比计划提前三个月。 那一刻,她和团队彻底攻破了原子弹的核心难题。 几个月后,邓小平来视察时,才发现那位女工竟是昔日的女科学家。 但她从未以功臣自居。 功勋档案整理时,她坚持署名“集体”,奖金一分不取,全捐出去。 1973年,她又带头做激光同位素分离实验,五年后成果超过日本,却依旧没留下自己的名字。 她的晚年,过得极其清贫,夏天没空调,冬天靠热水袋取暖。 虽然每月工资不高,却坚持交党费、资助贫困学生。 丈夫去世后,她把十万元遗产全部捐给希望工程,在西藏建了一所“文裕小学”。 1994年病重,医生建议用600元的进口药,她笑着说:“我这双眼睛还值6000块吗?”最后仍选择国产药。 临终前,她把遗体捐出,把存款上交,留下一句让人心酸的话:“虚度八十春秋,愧对党和人民。” 她的一生,没有惊天动地的宣言,也没有镁光灯下的掌声。 可正是这些无名的岁月,让中国从一穷二白走向强国。 王承书的一生,就像一盏灯,不耀眼,却照亮了整个时代。

0 阅读:91

猜你喜欢

历史不陌生

历史不陌生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