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岁同窗26刀弑恩人:优优之死撕开未成年恶魔的伪装

赵广宇探微一二六五 2025-10-15 21:46:43

深圳14岁女孩优优放学回家,被同班同学钟某在楼栋门口持刀捅刺26刀身亡。钟某作案前曾网购凶器、搜索“14岁杀人量刑”,事后谎称“见义勇为受伤”。 10月15日庭审中,钟某承认罪行并下跪求饶,但其预谋杀人、手段残忍(包括倒地后补刀颈部)的细节引发公愤。 优优母亲三年来顺路接送钟某上下学,案发后悲痛欲绝,常登录女儿微信发“我想你了”寄托哀思。 检方指控其因嫉妒优优成绩与家庭,以“生活琐事”为由蓄意杀人,法院择期宣判,家属坚持求判死刑。 钟某犯罪时刚满14周岁,却展现出远超年龄的冷血与预谋,从搜索法律规避责任,到折返补刀致人失血性休克,其行为已突破年少冲动的范畴,暴露反社会人格倾向。 优优一家三年善意接送,换来的是凶手对恩人的精准屠戮,恩情与恶意的对冲,消解了未成年不懂事的借口。 钟某长期内向压抑,父母未察觉其极端心理,甚至案发后配合撒谎,监护失职可见一斑。 检方称动机为“嫉妒”,而网传“被霸凌泄愤”遭校方否认,暴露出青少年心理疏导的真空。 14周岁刑事责任的“一刀切”是否合理?当凶手清晰认知犯罪后果(如搜索量刑),是否应适用“情节特别恶劣”从重处罚? 优优母亲“谁的命不是命”的质问,直指年龄保护与生命权平等的价值冲突。 对预谋型未成年恶性犯罪,是否应细化恶意年龄补足标准? 家庭教育缺位的监护人,是否需承担连带责任? 当微信对话框里“妈妈我想你了”成为永别。保护未成年人,绝不是庇护恶的种子。 唯有让法律的尺度与人性的温度同频,才能告慰逝者,警示来者。

0 阅读:28
赵广宇探微一二六五

赵广宇探微一二六五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