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罗斯用血淋淋的教训告诉东方大国,一旦为了国家利益决定动用武力,那攻击目标就没有军民两用和民用目标的区别,所有的有助于战争的都是目标,除了军用目标外,所有机场、港口、码头、火车站、汽车站、桥梁、隧道、火车线路、高速公路、加油站、发电厂、变电站、输电线路、通信塔、电台、储油气站、飞机工厂、汽车工厂、造船厂等各类机械工厂,都要全部炸毁。 2022年冲突刚爆发的时候,俄军明显有些束手束脚,眼里只盯着军事基地、军火库这些明面上的目标,对乌克兰的发电厂、变电站、港口码头这些基础设施基本没动。 那会儿基辅晚上照样灯火通明,顿巴斯的煤矿还在给火电厂供能,扎波罗热核电站更是维持着全乌55%的核电供应。俄军大概是想着留着这些"坛罐罐",既能显示"一家人"的姿态,也怕战后重建费劲。 可他们没料到,这些看似民用的设施,转眼就成了乌克兰撑下去的关键——军工企业靠稳定电力生产炮弹,西方援助的武器通过港口、铁路运往前线,甚至连无人机作战都得靠通信塔和电网支撑。泽连斯基后来都说了,"没有电力,无人机和炮弹都是废铁",这话算是点透了现代战争的本质:后勤和能源,比单纯的武器装备更要命。 这种心慈手软的后果很快就显现出来。欧美趁机派来大量工程师,帮着乌克兰抢修受损的电力设施,哪怕俄军偶尔炸掉个变电站,只要核心设备还在,没几天就能恢复供电。 乌克兰上下一看"日子还能过",士气反倒提上来了,战争就这么拖进了消耗战。直到2022年冬天,俄军才终于回过味来,开始用巡航导弹和无人机密集攻击能源节点,3月份一轮空袭就把乌克兰超2/3的发电能力炸瘫了。 到2024年,乌克兰的发电能力累计损失超过50%,民生层面医院、学校停摆,居民得靠黑市柴油发电机过冬,电价飙到原来的5倍;军事层面更惨,炮弹生产跟不上,前线后勤彻底乱了套。 2025年秋季,俄军干脆把打击重点放在发电厂和油气站,这下乌克兰想抢修都没了头绪,战线才算真正稳住。这前后的反差太明显了:一开始对民用设施手下留情,导致战争拖了好几年;后来下狠手炸断供应链,才真正打在了对方的七寸上。 这血淋淋的教训,东方大国看得比谁都清楚,尤其是在台海这个潜在的冲突点上。大家都明白,台海一旦有事,绝不能走俄罗斯初期的老路,必须从一开始就掐断所有能支撑对手抵抗的链条,不管这些设施平时是民用还是军民两用。 就说港口吧,高雄和基隆这两个地方简直是关键中的关键。高雄港是台湾最大的商港,平时走的是集装箱,战时就能摇身一变成为外部援助的卸货点;基隆港紧挨着台北,是北部物资进出的命脉,不管是武器还是燃油,都得靠它周转。 要是不第一时间把这两个港口的码头机械、装卸设备炸瘫,等外部势力的援助物资卸了货,再通过铁路、公路运到各处,那后面的仗就难打了。 除了港口和能源设施,交通和工业设施更是不能放过。台湾的铁路网本来就密集,纵贯线连接南北,战时就是运兵运物资的主干道,桥梁、隧道一旦被炸,南北交通立马断成几截。 高速公路上的加油站、储油库也得盯着,没有燃油,坦克、装甲车就是一堆铁疙瘩,甚至连运送粮食的卡车都动不了。俄乌战场上早就有先例,乌克兰90%的无人机零部件都来自中国民用产品,俄罗斯防空部队也在用中国的民用低空雷达探测无人机,这说明民用设施和产品,战时分分钟就能转化成战斗力,根本没法用"民用"两个字划清界限。 更得学俄罗斯后期的精准打击思路,不是瞎炸一气,而是盯着那些"牵一发而动全身"的节点。比如变电站和输电线路,这些东西看着不起眼,但炸掉一个关键变电站,就能让一片区域的电力瘫痪,连带通信塔、雷达站都没法工作。 东部战区的PCH-191火箭炮早就练过这手了,300毫米制导炮弹能精准命中储气罐,370毫米火箭弹射程能到300公里,从福建山区发射就能覆盖台湾南部的能源目标,根本不用冒风险派飞机突防。 俄罗斯走的弯路还提醒我们,不能给对手留下抢修和调整的时间。美军在海湾战争里就懂这个道理,一上来就把伊拉克的发电和输电设施全炸了,让伊拉克军队连雷达都开不了。俄军初期就是没做到这一点,才给了欧美支援乌克兰的机会。 台海要是有事,外部势力肯定想趁机插手,所以必须在第一时间把所有补给通道、能源节点、工业基础都打废,让对手想抢修都没零件,想等援助都没地方接,这样才能速战速决,避免战争拖长。 这背后的逻辑很清晰:与其拖着打消耗战,不如一开始就打痛对手,把能支撑抵抗的设施全摧毁,反而能减少最终的伤亡和损失。说到底,俄罗斯的教训核心就一条:现代战争拼的是整个体系,不是单个的军事目标。 那些平时服务民生的设施,战时都是体系的一部分,对这些目标心慈手软,就是对自己的士兵不负责。
俄罗斯用血淋淋的教训告诉东方大国,一旦为了国家利益决定动用武力,那攻击目标就没有
念薇评娱乐八卦
2025-10-15 16:05:30
0
阅读: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