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驻华大使垂秀夫在面向日本媒体表示,中国强盛时要忍耐,中国衰落时,再给予中国致命一击。看来日本这个民族骨子充满了侵略的本性。有狼的凶残,还有蛇的阴险。对于这样的一个邻居,不但要时刻保持警惕,还要在关键时刻对其绝不手软,发起致命一击。 这话像一记闷雷,砸在了中日关系的神经上,现任日本驻华大使垂秀夫在日本媒体面前堂而皇之说出,没有打马虎眼,也没有任何修饰,直白到让人不寒而栗。 这不是一句外交辞令,而更像是一种战略宣言,甚至可以说,是对中国的一种赤裸裸的敌意预警。 消息一出,立刻在中日舆论场引发强烈震动。 中国国内不少网友第一时间反应是两个字:警惕。 毕竟,这是一个与中国关系密切、经贸合作体量巨大的邻国驻华大使作出的表态,不是什么无关痛痒的外交花絮。 而日本官方并未对该言论作出澄清或否认,问题来了:这种言论,是外交失礼,还是战略本能? 中日两国经济往来密切,2022年双边贸易额约3000亿美元,日本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并不小。 但从垂秀夫的表态看,日本似乎从未真正把中国视为可以“共赢”的伙伴,而是一种潜在的“战略对手”。 这就让人想起历史上日本惯用的“大陆政策”——在表面经营关系的同时,背后悄悄布局,等待对方疲软时一击致命。 这种“趁你病,要你命”的战略思维,从明治维新时期起就贯穿了日本的国家行为。 日本在外交上长期存在“表面友好,内里冷酷”的两面性,这种态度,在垂秀夫的言论中展现得淋漓尽致:一旦中国出现内外动荡,日本就准备“坐收渔利”,甚至“补上一刀”。 这不是普通的外交分歧,而是一种深层次的战略敌意,其背后隐藏着对中国崛起深深的不安与目标明确的遏制意图。 如果说一句“致命一击”能引来那么大的反应,那是因为历史从未真正过去。 二战时期,日本在中国发动全面战争,其中南京大屠杀造成约30万人死亡,这是中国人永远无法抹去的集体记忆。 这种“狼的凶残”和“蛇的阴险”,早已烙印在我们对日本战略思维的认知中。 垂秀夫的言论,无疑是对这种历史逻辑的再一次呼应,他没有说出“战争”两个字,但“致命一击”这四个字,足以让人联想到过去那段血与火的历史。 日本政界近年来右翼势力明显抬头,修宪、扩军、加强日美军事同盟、在亚太地区寻求更多“存在感”,这些动作背后的逻辑,就是对中国崛起的战略恐慌。 垂秀夫的表态,不仅仅是外交上的不当言论,更像是日本某些政治力量的真实写照。 他们或许嘴上说着“和平发展”,心里却早已在盘算“等你累了,我就动手”。 在国际媒体看来,这番言论无疑是一颗“定时炸弹”,这种“零和博弈”的表态只会加剧地区紧张,对中日关系带来长期伤害。 而日本国内媒体则普遍选择低调处理,如《朝日新闻》仅以简短篇幅报道,没有深入评论,这种“低调”本身就是一种回避现实的态度。 反观中国,明确指出这番言论是不折不扣的挑衅,呼吁中国公众警醒、政府坚决应对。 在全球局势日趋复杂的当下,任何一个国家的战略误判,都会带来巨大的连锁反应。 2023年全球和平指数显示,亚太地区面临的安全挑战持续上升,中国国防预算年增约7%,本质上就是一种应对不确定风险的主动防御。 从这个角度看,垂秀夫的“致命一击”言论,不只是外交问题,更是区域安全的警钟。 面对这种“等你虚弱时下手”的敌意,中国的应对也不复杂:不幻想、不懈怠、不手软。 近年来,从国产大飞机C919起飞、到5G技术全球领先,再到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突破,中国在多个战略领域不断提升硬实力。 中国在高端制造、芯片、航天、新能源等关键领域的自主能力不断增强,正在逐步摆脱外部技术依赖。 安全上,中国国防白皮书指出,近年来海军舰艇数量持续增长,整体防卫体系日益现代化。 经济方面,2023年中国GDP增速约5%,在全球大国中依然保持领先。 这些都不是偶然,而是有备而来。 面对类似垂秀夫这样的“战略算计派”,中国需要的不是义愤填膺,而是冷静自强,让所谓的“致命一击”根本无从下手。 保持警惕不是恐慌,而是智慧;保持自强不是孤立,而是安全。 垂秀夫的这番话,像是掀开了一层遮羞布,我们看清了日本部分政界仍旧根深蒂固的“欺软怕硬”思维,也更加明确了自身要走的路。 这个世界,谁也不会给你机会,除了你自己争来的,中国的强大,既是对外的震慑,也是对内的安全感。 面对这样的邻居,我们不能掉以轻心,但也无需恐慌,只要我们挺直腰杆,谁来都得掂量掂量。 信息来源:光明网
日本驻华大使垂秀夫在面向日本媒体表示,中国强盛时要忍耐,中国衰落时,再给予中国致
老阿七说史
2025-10-15 14:46:29
0
阅读:4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