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震云有句话,太扎心了。 他说,穷人的富养是带孩子到处旅游花钱,结果增长的是贪欲。 富人的富养,是让孩子提前看清社会运行的规则和真相。 我琢磨了半天,一下就通了。 去年回老家,邻居张婶的事儿特别典型。她在工厂打零工,一个月挣四千多,却咬牙花五万块带刚上初中的儿子去欧洲转了一圈。朋友圈里全是埃菲尔铁塔下的合影、威尼斯的贡多拉船,配文“再苦不能苦孩子,要富养”。可回来没俩月,孩子就跟同学抱怨“欧洲住的酒店不如抖音上看的网红民宿好”,甚至因为张婶没给他买最新款的游戏机,摔了家里的碗。 这哪儿是富养?分明是把“花钱”当成了富养的全部。刘震云说的“增长贪欲”,在这孩子身上太明显了——他只看到了花钱能换来的光鲜,却没明白那些光鲜背后需要多少积累。反观我认识的一位做企业的朋友,他从不轻易带孩子去高端消费场所,反而常把孩子带到公司仓库,让他跟着工人一起盘点货物,听部门主管开复盘会。有次孩子问“为什么有的产品卖得好,有的堆在仓库”,朋友没直接给答案,而是让他自己去做市场调研,跟小区里的叔叔阿姨聊需求。 你看,这两种“富养”的差距,根本不在钱的多少,而在给孩子的是“鱼”还是“渔”。穷人的富养常陷入一个误区:总觉得自己小时候缺什么,就拼命给孩子补什么,把物质满足当成了弥补遗憾的方式。可他们忘了,旅游、买名牌这些事儿,一旦脱离了对背后逻辑的认知,就成了单纯的感官刺激。孩子看到的只是“花钱很快乐”,却看不到“如何才能持续拥有这种能力”,久而久之,自然会变得眼高手低,对生活的期待只停留在物质层面。 而富人的富养,本质是传递“规则感”。就像那位朋友,他带孩子看的不是办公室的豪华,而是商业世界的运行逻辑——产品怎么从想法变成商品,团队怎么协作解决问题,市场怎么决定成败。这些东西,课本上教不会,靠旅游拍照也悟不到,却能让孩子早早明白“社会不是围着自己转的,想要得到什么,就得先理解规则、付出努力”。这种认知,才是真正的“富”,是能让孩子受益一辈子的底气。 更扎心的是,很多家长把“富养”当成了对抗焦虑的工具。总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,别人有的自己孩子不能少,却没静下心来想过,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。我见过有的家长,自己省吃俭用,却非要给孩子报昂贵的马术班、钢琴班,结果孩子根本不感兴趣,最后只落得个“去过、学过”的虚名。这种盲目跟风的富养,不仅没给孩子带来成长,反而加重了整个家庭的经济负担,甚至让孩子在对比中产生自卑——因为他知道,家里的条件根本撑不起这样的“富养”。 其实富养从来不是一个固定的模板,不是非要花多少钱、去多少地方。真正的富养,是让孩子在成长中学会“看见”——看见生活的多样性,看见努力的价值,看见规则的意义。就像农村里那些跟着父母下地干活的孩子,他们可能没去过迪士尼,却在播种、施肥、收获的过程中,懂得了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”的道理;就像那些普通家庭里,父母会和孩子一起讨论新闻、分析问题的孩子,他们可能没有名牌书包,却早早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。 这些看不见的“养分”,才是孩子面对未来的底气。而那些只靠花钱堆出来的“富养”,就像沙滩上的城堡,看着光鲜,一遇到风浪就会崩塌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
山东人讲话像情话
【1评论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