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93年,朱元璋下令把蓝玉凌迟,蓝玉仰头大笑道:“我蓝玉这辈子最后悔的,就是在捕鱼儿海,拥兵二十万,却没有自立为王!”[舔屏] 这句话究竟是临终愤懑,还是真心告白?要理解这句话,得从五年前那场决定性战役说起。 1388年,蓝玉率十五万明军在捕鱼儿海全歼北元主力,俘获七万多人,这场胜利彻底打断了蒙古人反攻的脊梁,但也让蓝玉的权力达到危险的顶峰。 当时他手中的兵力是明朝任何一支军队的两倍,远离南京朝廷的监控,如果真想造反,成功概率并不低,但蓝玉选择了凯旋,这个选择背后有个关键人物,太子朱标。 蓝玉的外甥女常氏是太子妃,这层关系让他成为东宫集团的核心军事力量,朱标性格温和,主张与功臣共治天下,这给了蓝玉足够的安全感。 他多次在东宫提醒朱标注意燕王朱棣在北平的军事动作,但朱标认为兄弟之间无需猜忌,这种信任让蓝玉相信,只要朱标继位,自己的地位就能稳如泰山。 然而胜利让蓝玉的行为越界了,回师途中经过喜峰关,守关将领因深夜开门程序繁琐稍有延迟,他直接命令破城而入,这在军法上属于重罪。 更严重的是,他将俘虏的北元妃子带回营帐,导致对方自尽,这件事让朱元璋大怒,原本拟定的梁国公改成了凉国公,诏书中逐条列举他的过失,这是一个危险信号,但蓝玉没有警觉。 他在湖南老家城步县大规模兼并土地,手段简单粗暴,当地县志记载,蓝家控制的田地超过三万亩,他派遣退伍老兵充当管家,强迫佃农按八成比例交租,远高于朝廷规定的五成。 有农户向县衙告状,县令不敢受理,反而提醒告状者小心性命,这种飞扬跋扈在京城达官贵人圈子里人尽皆知,但没人敢去触这个霉头。 1392年,朱标的突然病逝改变了一切,这位三十八岁的储君死因至今是谜,官方说法是巡视陕西时染病,但时间蹊跷,朱标死后两个月,朝廷风向骤变,户部开始清查蓝玉在各地的田产,锦衣卫的暗桩出现在他府邸周围,新任指挥使蒋瓛是朱元璋的心腹,专门负责清理功臣集团。 没有了朱标的庇护,蓝玉的嚣张成了致命弱点,他在家中宴饮时说过“天子老矣,不能军事”之类的话,被家奴告发。 洪武二十六年正月,锦衣卫搜查他的府邸,找到了一份军将名册,上面记录着两百多名将领的名字,这份名册成了谋反的证据,虽然它很可能只是蓝玉作为大将军掌握的军事通讯录。 审讯过程中,蓝玉拒不认罪,他承认说过抱怨的话,但否认有谋反之心,这种态度激怒了朱元璋,最终以“谋不轨”罪判处凌迟,刑场上那句“后悔没自立为王”既是对朱元璋的挑衅,也是真心话,在他看来,自己拥兵自重时不造反,回朝效忠反而招来杀身之祸,这个选择确实值得后悔。 蓝玉案的连锁反应远超想象,朱元璋以此为由铲除了一万五千多人,名单上大多是开国将领和他们的部属。 这场清洗有深层考虑:朱允炆年仅十六岁,性格软弱,如果让这些手握重兵的老将活着,将来很难控制,朱元璋用极端手段为孙子扫清障碍,却没料到真正的威胁来自他的四儿子朱棣。 蓝玉的家族遭受灭门之灾,湖南城步的蓝姓族人连夜改姓秦,因为“蓝”字太显眼,安徽定远的另一支改姓青,取“青出于蓝”之意,希望与蓝家划清界限。 朱元璋对功臣的清洗从胡惟庸案开始,到蓝玉案达到高峰,这种做法有其时代背景:元朝灭亡的教训就在眼前,地方军阀混战导致天下大乱。 朱元璋担心自己死后重演这一幕,所以选择在有生之年解决隐患,从巩固皇权的角度看,这个逻辑成立,但代价是明朝军事人才凋零,仅仅五年后,燕王起兵时几乎无人能挡。 网友热评: “蓝玉这操作我熟!打江山时猛如虎,坐江山时膨胀到没朋友,最后落得个剥皮实草,活该!” “太子不死蓝玉必反?这剧情比《甄嬛传》还刺激!要我说,朱标才是真·背锅侠。” “强抢民女、毁关自大、骂皇帝老糊涂,这货要是不死,明朝早变第二个元朝!” “1.5万人陪葬?朱元璋这是把锦衣卫当杀猪刀使呢!不过话说回来,蓝玉真没谋反我都不信。” “最惨还是沐英家!救下个遗腹子还要改姓躲猫猫,这操作我给满分!” 如果你是蓝玉,在太子死后该怎么做才能保命?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+理由! 信源:《明史》官方记载
陕西出土一墓志,揭露了1320年前武则天的兽行,史书果然没有骗人。1995年,西
【10评论】【13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