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5年,武汉女大学生吴明珠,放弃了城里的工作,趁父母不注意,连夜逃往新疆,父亲称要与她断绝关系,母亲气得生了3天病,谁知几年后女孩回家,父母两人却目瞪口呆。 主要信源:(央视新闻客户端——面对面丨中国人的吃瓜自由要感谢她!吴明珠说她的一生就是结几个好瓜献给人民) 2017年深秋,新疆吐鲁番的甜瓜试验田里,87岁的吴明珠坐在轮椅上,用布满老年斑的手轻轻抚摸着一个刚成熟的哈密瓜。 阳光透过瓜叶的缝隙,在她手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,这个动作让她想起62年前第一次在鄯善县戈壁滩发现野生甜瓜标本的下午。 那时她的手指还被刺扎出了血珠,如今却已经颤抖得握不稳放大镜了。 1955年8月的一个午夜,武汉大学女生宿舍的窗帘被夜风吹得微微晃动。 吴明珠最后一次检查行囊:褪色的帆布包里装着《植物生理学》笔记本、一支英雄牌钢笔,还有用手绢仔细包着的23元6角钱。 当她轻手轻脚穿过昏暗的走廊时,月光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,像在为她送行。 火车开动前,她把写给父母的信投进站台邮筒,信封上的墨迹被夜露微微晕染,仿佛预示着这段不告而别的旅程将改变她的一生。 初到吐鲁番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。 简陋的土坯房里,她用红砖垒起简易书桌,把收集来的瓜种分门别类装进牛皮纸袋,每个袋子上都用毛笔仔细标注着采集地点和日期。 每天清晨五点,她就骑着那辆吱呀作响的旧自行车赶往试验田,车把上挂着的馒头常常被风沙裹上一层黄沙,吃起来硌牙。 最难忘的是在戈壁滩迷路的那次。 她靠观察北斗星辨别方向,干粮吃完了就嚼骆驼刺解渴,终于在黎明时分找到了一处有野生甜瓜生长的绿洲。 1962年夏天,吴明珠在乌鲁木齐的学术会议上遇到了杨其祐。 这个从北京来的年轻学者主动帮她整理资料到深夜,会议室的白炽灯把他们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墙壁上,像一对默契的舞伴。 婚后简陋的新房里,最珍贵的家具是杨其祐用旧木箱改制的书柜,里面整整齐齐排列着吴明珠的育种笔记,书脊上的编号墨迹至今未褪。 即便在特殊时期,丈夫依然每晚为她点亮煤油灯,跳动的火苗映照着两人专注的面庞,成为那段艰难岁月里最温暖的记忆。 1980年那个值得纪念的秋天,吴明珠在试验田里发现了那个果形特别的甜瓜。 她连续三个月每天凌晨四点就来到田里,用糖度计仔细测量每个甜瓜的数据,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像乐谱般工整。 当"皇后"甜瓜终于培育成功时,她特意留了一个最漂亮的带给病中的丈夫。 可惜杨其祐已经吃不下了,只是用枯瘦的手紧紧握着她的手,浑浊的眼睛里露出欣慰的光芒,像秋日阳光下最后的暖意。 新世纪伊始,吴明珠的实验室搬进了崭新的大楼。 但她仍然保持着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:每天清晨都要拄着拐杖到试验田走一圈。 学生们总能看到她蹲在瓜藤间的身影,那双长满老茧的手轻柔地翻看叶片,就像母亲呵护婴儿般小心翼翼。 有次她指着瓜藤上的卷须对年轻研究员说: "你看,它们永远朝着阳光生长,就像我们搞科研的,总要向着真理的方向。" 如今在重庆的智能温室里,吴明珠的孙女杨晓寒正在调试环境控制系统。 当她通过视频向奶奶展示新培育的"玉露明珠"甜瓜时,屏幕那头的老人努力睁大昏花的眼睛,嘴角泛起孩子般纯真的笑容。 这个跨越时空的画面仿佛一条纽带,连接起两代人的科研梦想,也延续着半个多世纪的甜蜜事业。 在吴明珠的书房里,至今保存着1955年那封未寄出的家书。 信纸已经泛黄发脆,但清秀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: "女儿立志让天下人都能吃上甜瓜,虽九死其犹未悔。" 这句少年时的誓言,她用整整一生作了最完美的诠释。 每当甜瓜丰收的季节,吐鲁番的风里都带着蜜糖般的香气,试验田里的瓜叶在夕阳下泛起金色光泽。 那是岁月对这位农业科学家最好的礼赞,也是她留给这个世界最甜蜜的馈赠。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“关注”,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,感谢您的强烈支持!
上世纪70年代,军区司令尤太忠少将得知:“老战友史景班少将的3个女儿被分配到内蒙
【1评论】【5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