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蒙古国那边确实不好过,各种消息看下来,一个字:难,难在哪?1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,比法国、德国、西班牙加起来还大,地下埋着数不清的铜矿、煤矿、稀土,按理说守着这金山银山,日子不该差,可问题是,这些宝贝疙瘩运不出去。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 蒙古国,拥有156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和令人艳羡的矿产资源,铜、煤、稀土等战略“宝藏”储量在全球都算得上顶级,哪怕只是塔温陶勒盖煤矿,储量也高达60亿吨,单一矿区的账面价值就足以令不少国家红了眼,理论上,这样的资源禀赋本该让蒙古国成为中亚的经济明星。 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实际财富,最直接的症结在地理上,蒙古国是全球最典型的内陆国家,南北两端分别是中国和俄罗斯,没有一寸自己的海岸线,矿产想要出口,无论是运往日韩,还是销往欧美,都必须借道这两个邻居,蒙古国的货物若要“出门”,必须穿过别人家的“走廊”,这层枷锁从一开始就把主动权紧紧攥在别人手里。 蒙古国与中国拥有4700公里长的边境线,但长期只有一个铁路口岸和有限的公路口岸,矿产出口“咽喉”极窄,无论资源再多,出口能力都被天花板死死限制,矿山到口岸的距离并不远,运输却因通道稀缺而变得漫长且昂贵,每逢边境政策收紧、国际关系波动,运输链条便随时可能被掐断,2016年,蒙古国铜矿出口受限,卡车司机在边境严寒中排队数日,供应链险些崩溃,即使国内采矿如火如荼,资源也很难顺利流向世界市场。 基础设施薄弱,是压在蒙古国脖子上的第二重锁链,全国铁路总里程勉强过2000公里,主要还是苏联时期遗留的宽轨铁路,轨距与中国标准不同,跨境运输需要频繁更换转向架,每吨矿产的运输成本因此显著增加,铁路纵深不足,很多矿区根本没有铁路直达,只能靠公路运输,蒙古国道路总长虽达11万多公里,但铺装路面不过一成,绝大多数是土路和碎石路,雨季泥泞,冬季封雪,运输时效和安全都无法保障,以奥尤陶勒盖铜金矿为例,距离中国口岸只有三百公里,但卡车常常要在土路上颠簸两三天,运输成本比澳洲铁矿高出三成,每一趟运输,利润都会被昂贵的路费吞噬掉一大半。 跨境铁路建设的推进异常艰难,塔温陶勒盖煤矿到中国口岸直线距离不到200公里,但那8公里的关键铁路接头,从2003年提出到2025年才正式开工,二十年间,相关磋商会议开了六十多轮,中国早早修好自家段,只能苦等蒙古国接通最后一截,每年因为“断头路”,蒙古国在煤炭出口上少赚10亿美元,外汇储备因此长期吃紧,对这样一个外债高企的国家来说,这种损失无疑是雪上加霜。 政策环境的反复无常,是导致外资望而却步的关键,十五年间,蒙古国先后更换了9任矿业部长,平均每任不到两年,政策随人事变动而频繁调整,重大基建和矿业项目动辄推倒重来,外资企业在这种环境下难以安心投资,曾有中国企业与蒙古国合作开发金矿,协议敲定后政策却突然生变,投资血本无归,奥尤陶勒盖铜金矿项目由力拓主导,原本寄望成为蒙古国经济支柱,但项目推进中不断遭遇政策“拦路虎”,供电全靠中国线路,电费高昂且不稳定,力拓还被要求额外投入巨资建设电厂、补交税款,甚至被迫高价回购股份,法律条文模糊,政策口径随时生变,投资风险极高。 腐败问题和治理短板同样难以忽视,煤炭行业屡屡曝出腐败丑闻,数百万吨煤炭去向不明,民众信任度不断下滑,财政状况也愈发脆弱,蒙古国的财政收入本就有限,2024年GDP只有236亿美元,却要偿还高达300亿美元的外债,人均负债超过一万美元,外汇储备捉襟见肘,政府既没能力大规模投入基础设施,也很难对产业结构进行有力调整。 经济结构的单一性,让蒙古国的脆弱暴露无遗,矿产出口占据了国家经济的绝对主导地位,2024年,对华贸易额占蒙古国总外贸的七成以上,煤炭和铜精矿的出口比例更高,经济命脉几乎全部系在中国市场上,其他出口渠道受地理和成本限制,根本无法撼动这个格局,蒙古国曾尝试推行“第三邻国”政策,试图通过与欧美、日韩等远方国家合作摆脱对邻国的依赖,但地理距离和现实经济利益使这些努力收效甚微,美国、日本等国援助有限,真正落地的基础设施项目寥寥无几,最终,蒙古国不得不承认,发展经济绕不开中国这个最大邻居和最现实的合作对象。 蒙古国错失了多次基建升级的黄金窗口,十年前,中国已为塔温陶勒盖口岸段修好铁路,只等蒙古国打通8公里断点,议会担心“被战略控制”,项目文件五易其稿,依旧束之高阁,等到2024年,煤炭出口暴增,基础设施短板的痛苦才真正暴露,新通道建设虽已启动,但周期长、资金紧,难以短期见效,出口能力提升远远赶不上矿山产能扩张的速度,资源堆积如山,出口通道却依然逼仄,经济困境不断加剧。 信息来源:中国新闻网中国二连浩特——蒙古国巴彦兰炭铁路国际物流项目首列开行
东方大国没有免费的午餐!蒙古那个超级大铜矿,离中国边境才80公里,结果不来抱中国
【8评论】【8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