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鲜人很少吃猪肉。不是朝鲜人不想吃或少吃猪肉,而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,猪肉

兰亭说事 2025-10-14 15:49:25

朝鲜人很少吃猪肉。不是朝鲜人不想吃或少吃猪肉,而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,猪肉(以及其它肉类)是一种昂贵且难以经常获得的奢侈品。 看看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就知道了:朝鲜人均年肉类消费量最多不过16公斤,拆到每天才44克,比一部轻薄手机还轻,其中七成得靠猪肉撑场面,这分量还不到韩国人的三分之一。之所以显得如此窘迫,根源就在“有钱买不到,买到买不起”的双重枷锁里。 肉票就是第一道绕不开的坎,这玩意儿比现金金贵多了,堪称猪肉消费的“入场券”。三种颜色的票证划分出清晰的等级:红色给干部,绿色配军人,这两类人每月能稳稳拿到2斤额度;普通老百姓手里的白色肉票,每月顶天了1斤,还得看国营商店的脸色。 平壤的国营肉铺早上七点开门,六点队伍就绕到了隔壁街,晚来一步库存告罄,当月额度直接作废,想补都没地方补。有游客亲眼见过,一个年轻人攥着钞票想买块肉,就因为没带肉票,店员眼皮都不抬就拒绝了,一分钱都不卖给你,这场景把“票比钱大”的规矩摆得明明白白。 更扎心的是城乡差距,城里人像平壤居民好歹能固定领到票,农村人连见肉票的机会都少,只能靠拿自家种的蔬菜、攒的鸡蛋进城换肉,一趟下来最多换半斤,还得看城里人愿不愿意换。 这1斤猪肉到了普通家庭手里,根本经不起细算。朝鲜家庭大多没有冰箱,买回家当天就得吃完,要是想熬点猪油炒菜拌饭,半斤肉一下就没了,真正能直接吃的没几块,难怪当地人把肥肉当宝贝,排骨白送都少有人要——肥肉能炼油续命,瘦肉嚼着像木头,解馋都不够格。 去年新义州肉联厂进了三百吨俄罗斯冷冻瘦肉,贴出“不限票便宜卖”的告示,结果一周过去还剩一百八十吨,最后只能把肥肉切成骰子块搭着卖才清空库存,这波操作把“肉少得精打细算”的现实演得淋漓尽致。 就算有幸拿到肉票,工资水平也会给人泼盆冷水。平壤一位23岁的导游算是“高收入者”,月薪2400朝元折合人民币约400元,这在当地已经算“小富婆”了,可国营商店猪肉一斤2.2朝元,黑市一涨价就是十倍,她也只能干脆不吃。 普通工人更惨,月薪才8000朝元,市场上一斤猪肉就卖6000朝元,买一块肉就得花掉大半个月工资,这哪是吃猪肉,简直是吃“血汗钱”。 至于涉外商店里的进口猪肉,标价8美元一公斤,刷卡就能买,可普通人月薪还不到5美元,这价格直接把他们踢出门外,只能远远看着解馋。 这种双轨制物价把“贵”字刻得明明白白:本地人凭票能买低价肉,可额度有限;外人能买高价肉,可钱包不允许。 追根溯源,这一切的病根还是猪肉供应跟不上。韩国统一院估算,朝鲜2021年生猪存栏量约320万头,仅为韩国的六分之一。不是不想发展畜牧业,《农业法》明明写着要“提高畜牧业比重”,可国际制裁和自然灾害夹击下,饲料短缺、能源不足的问题解决不了,养猪规模始终上不去。 有人在平壤见过养殖场,看着猪比人多,可肉还是贵得离谱,因为这些猪优先供给军队、干部和学生,轮到底层民众手里的本来就没多少。地方工厂的工人一年到头也就两次能闻到肉味,一次是春节,一次是领袖生日,平时只能靠想象解馋。 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,猪肉自然成了普通民众碰不起的奢侈品。肉票卡着资格,1斤额度够不上解馋;工资顶着上限,买块肉得勒紧裤腰带;供应握着源头,想多吃一口都没地方找。黑市上肥肉能卖得比瘦肉贵一倍,排骨扔在边上没人问,不是朝鲜人不爱吃瘦肉,是肉太少得把每一分油水都榨出来。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16公斤人均年消费数据背后,藏着的是无数家庭“省着吃、算着吃”的无奈,毕竟对他们来说,每天能吃上带点肉香的拌饭,就已经是件奢侈的事了。

0 阅读:0
兰亭说事

兰亭说事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