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还要轰20干什么?美国国防情报局获取重要信息,中国将于2035年部署亚轨道轰炸机,飞行高度达100公里,速度更是达到惊人的20马赫,可搭载多枚核弹头,完全无视美国任何当下及未来的防空系统。 亚轨道轰炸机确实够猛,100公里的高度已经到了大气层边缘,这个高度上,美国现在的萨德、爱国者防空系统根本够不着,哪怕是未来规划的新一代反导拦截弹,面对20马赫的速度也很难反应过来。毕竟20马赫是什么概念?每秒能飞6.8公里,从北京到上海也就几分钟的事儿,等雷达发现目标再计算轨迹,拦截弹还没升空,对方可能都已经到目的地了。 可这么猛的装备,也有它的短板。亚轨道飞行虽然快,但它的飞行轨迹相对固定,主要是在大气层边缘做“打水漂”式的滑翔,虽然比传统弹道导弹灵活,但一旦被提前预判到大致方向,还是有被拦截的理论可能。而且它的部署和维护成本极高,20马赫的速度对材料要求不是一般的高,机身在飞行过程中会和空气摩擦产生几千度的高温,现在能承受这种高温的材料没几种,每次飞行后都得进行全面检修,很难像普通轰炸机那样随时待命出动。 再看轰-20,作为一款战略轰炸机,它的核心优势是“隐蔽性”和“灵活性”。根据目前公开的信息,轰-20应该具备隐身能力,能在敌方雷达探测不到的情况下,悄无声息地突破防线。这种能力在实战中太重要了,比如要是需要对敌方某个高价值目标进行精确打击,亚轨道轰炸机虽然快,但目标太大,容易被提前察觉;而轰-20可以低空突防,甚至能在敌方防空圈内部徘徊,找到最佳攻击时机再出手。 而且轰-20的任务范围比亚轨道轰炸机要广得多。亚轨道轰炸机主要是用来执行战略核打击任务,因为它搭载的核弹头威力大,适合摧毁敌方大型军事基地、工业中心这些目标。但轰-20不一样,它既能挂核弹头执行核打击,也能挂常规巡航导弹、精确制导炸弹,执行常规打击任务。比如要是敌方在某个地区部署了航母战斗群,轰-20可以携带反舰导弹,在几百公里外发起攻击,打完就走,这种灵活的任务切换能力,亚轨道轰炸机目前还做不到。 还有一点很关键,战略威慑从来不是靠某一款装备单打独斗,而是靠“体系化”。中国现在的战略核力量是“三位一体”的,也就是陆基的洲际导弹、海基的战略核潜艇,再加上空基的战略轰炸机。亚轨道轰炸机虽然厉害,但它更偏向于陆基或海基发射的“快速打击平台”,没办法完全替代空基战略轰炸机的作用。 轰-20的存在,能让中国的“三位一体”核威慑体系更完整。比如在和平时期,轰-20可以进行战略巡航,像俄罗斯的图-160那样,飞到对方家门口附近展示实力,这种“看得见的威慑”比亚轨道轰炸机那种“藏在幕后”的装备更有心理震慑效果。而且在战时,要是陆基导弹发射井被敌方摧毁,核潜艇又因为某种原因无法出动,轰-20就能作为“保底”的核打击力量,确保能对敌方实施反击。 再说了,亚轨道轰炸机2035年才计划部署,现在还处于研发阶段,能不能按时完成还存在不确定性。就算到时候真的部署了,也需要时间形成战斗力,不可能一上来就全面替代现有装备。而轰-20作为一款已经研发多年的装备,很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就会正式亮相,到时候它就能立刻填补中国空基战略轰炸机的空白,让“三位一体”核威慑体系尽快成型。 美国国防情报局之所以特别关注中国的亚轨道轰炸机,其实是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防空系统会失效,毕竟现在美国的反导体系都是针对传统弹道导弹和飞机设计的,面对亚轨道武器确实没什么好办法。但他们也没忽视轰-20,因为他们清楚,一款具备隐身能力的战略轰炸机,对美国本土的威胁一点都不比亚轨道轰炸机小。 总结一下,中国既要搞亚轨道轰炸机,也要搞轰-20,不是因为钱多没地方花,而是因为它们在战略威慑体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。亚轨道轰炸机负责“快准狠”的战略核打击,用速度和高度突破敌方防线;轰-20负责“隐蔽灵活”的多元化任务,既能执行核打击,也能执行常规打击,还能作为“三位一体”核威慑体系的重要一环。 只有把这两种装备都搞出来,中国的战略威慑能力才能真正做到“无死角”,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,更好地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。美国国防情报局的报告,其实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——他们既怕中国的亚轨道轰炸机,也怕中国的轰-20,因为这两款装备加在一起,会彻底改变现有的战略平衡。
中国武器下一个需要实战检验的,很可能就是能不能击落美国的F-35隐身战机,眼下来
【3评论】【32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