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石直到牺牲也不知道,自己小儿子能美国留学,竟是“对头”帮忙 1950年6月10日,台北马场町的枪声穿透阴云,56岁的吴石倒在血泊中,临终只留下“凭将一掬丹心在,泉下差堪对我翁”的绝笔。他到死都没瞧见,自己用生命守护的信仰背后,家庭正遭遇灭顶之灾,更没料到拯救幼子命运的,会是政坛上的“对头”陈诚。 陈诚可不是普通人,他是蒋介石最信任的臂膀,台湾省主席,更是白色恐怖的核心操盘手。按常理,对“叛徒”吴石的家人,他该避之不及,甚至落井下石才符合立场。 可保定军校的同窗情谊,早把两人的命运缠在了一起。当年吴石考试次次第一,陈诚打心底佩服这位学霸,更难忘吴石曾救过自己的性命。这份恩情,成了黑暗中的一点微光。 吴石牺牲后,16岁的女儿吴学成带着7岁的弟弟吴健成睡在骑楼角落,靠缝补衣物换稀粥度日。特务的辱骂、同学撕碎的课本,成了孩子们日常要扛的重负。王碧奎也被关押,这个家眼看就要散了。 陈诚终究没袖手旁观。他没声张,只在文件上轻轻批下“家属无涉,暂勿关押”八个字,硬是把王碧奎从牢里捞了出来。私下里,他还特意找毛人凤说情,为孤儿寡母求一线生机。 更让人动容的是,他悄悄把吴健成接回家,给孩子改名叫“陈明德”,连姓氏都换了——在蒋介石的眼皮底下,这简直是拿自己的前程赌命。吴健成的学费、生活费,全由陈诚自掏腰包承担。 这份关照不是一时兴起。陈诚临终前,特意把警备总司令陈大庆叫到床前,反复叮嘱“吴石的孩子,你得照应着”。这份跨越立场的承诺,比任何誓言都沉重。 后来吴健成成绩拔尖,1977年借着台湾经济起飞的东风,顺利申请到奖学金赴美国攻读工程。他或许早已知晓自己的身世,却始终记得那位“陈伯伯”的恩情,更没忘父亲手稿里藏着的骨气。 有人说陈诚是念旧,可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,念旧需要多大的勇气?他与吴石立场对立,却守住了人性的底线,这恰恰撕开了政治斗争的冷酷面具。 吴石若地下有知,看到幼子在美国安稳立足,看到自己的遗骨终于归葬大陆香山脚下,墓碑上刻着“功垂千秋”的评价,想必也能瞑目。而陈诚的暗中相助,更让这段血色历史里,多了抹温暖的人性亮色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
《沉默的荣耀》吴石只用了一句话就打消了自己是卧底的嫌疑!吴石告诉周至柔,空军的飞
【1评论】【2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