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方略成功之谜 国家规划意味着什么 国家规划意味着什么,“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式现代化总会每隔五年上一个新台阶,每隔十年上一个大台阶,并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、创新经济体!”胡鞍钢讲得好!对比下美国当前的从稀土、高铁、电动车到欲重新工业化而不成的现状,这不止是中国的优势,这真是做成一件件大事需要群策群力、久久为功,朝令夕改、半途而废根本就做不事。
【十五五规划香港文汇报专访】四中全会前夕,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名誉院长、文科资深教授胡鞍钢在京接受香港文汇报独家专访时表示,中央高度重视“十五五”规划的编制工作,自去年全国两会之后就着手部署,从中央到地方开展前期调研、中期(前四年)评估与论证、起草规划纲要等步骤,充分体现从中央到地方五年规划编制过程中决策民主化、科学化,堪称一次比较全面深入的国情调研,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央建议稿,阐明国家战略意图,明确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、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,以及规划国家重大重点项目,堪称为中国式民主决策的实践与典型案例。
●香港文汇报记者 王珏 北京报道
作为中国国情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,胡鞍钢参与过多个国家中长期规划的背景研究和决策咨询,并担任了国家「十一五」、「十二五」、「十三五」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,深度参与规划编制、发展指标设计等工作。在他看来,科学制定并接续实施五年规划,是不断创造中国现代化发展奇迹的核心方法论与路线图,同时规划的编制过程通过多次反覆的民主集中过程,既反映了国家战略意图,又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根本利益诉求,堪称为中国式民主决策的成功实践与典型案例。
结合阶段任务 实现长远目标
“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执政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。这种长期主义在世界人口、经济大国中少见,也解释了中国何以用70多年走完发达国家数百年历程,并创新了中国式现代化。”胡鞍钢指出,国家已实施十四个五年规划,主题一以贯之:从“一五”计划到“十五五”规划,从国家工业化到“四个现代化”,从温饱到全面小康,再到共同富裕,始终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。
同时,党和政府通过五年规划将长远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紧密结合,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实现量变到部分质变、再量变再到质变的循环跃升。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以来,从「十五」到「十四五」,中国基本每五年上一个台阶,每十年上一个大台阶,每二十年上一个特大台阶,实现历史巨变,进入世界经济舞台中心。
具极大指导性 可实施可监测
胡鞍钢表示,事实上从「十一五」、「十二五」、「十三五」以及「十四五」规划都实行了民主化、科学化决策过程,不仅具有创新性,而且还能随着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新的经济、社会、生态、文化、全面深化改革、对外开放、国家安全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等核心目标与量化指标。均具有可监测、可实施、可落地(省、市、县)、可评估、可考核,具有极大的指导性与透明性,“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式现代化总会每隔五年上一个新台阶,每隔十年上一个大台阶,并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、创新经济体!”
据介绍,中国五年规划的制订过程(设计)大体分四大阶段、十多个步骤。具体到「十五五」规划来说,主要包括中共二十大决策、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决策、国务院决策以及全国人大决策(详见附表)。
「先民主、后集中、再民主、再集中,通过多次反覆的民主集中过程,使得五年规划既反映了国家战略意图,又充分表达了不同利益、不同观点的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,最后逐步形成政治共识、政策共识以及社会共识,成为一个经过国家法律程序的正式的五年规划纲要。」胡鞍钢表示,制定五年规划是中国政府最重要的公共政策过程,也是实行民主集中制实践的最好案例。
/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