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国家能愚蠢到什么程度?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富裕、最安全的国家之一,人均GDP超过5万美元,可是后来却变成难民的天堂,“圣母治国”是怎么毁掉一个发达国家的? 曾经的瑞典,是全世界公认的“理想国”,这里社会稳定、经济富裕、福利完善,人均GDP超过5万美元,几乎人人都能享受到免费教育和全民医保。 新生儿的父母能一起享受长达480天的带薪产假,就连街头的流浪汉也能住进政府安排的宿舍,可以说,瑞典的幸福感,不靠口号,而是真真切切地体现在每个普通人的生活里。 更重要的是,瑞典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成功保持中立,不仅躲过了战火,还通过军火贸易赚了不少钱,这让它在战后迅速积累起财富和信任,为建立高福利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。 这一整套制度,是在一个人口结构稳定、文化背景相似、社会共识强烈的环境中运行的,也就是说,它本来只适用于本土那一千多万人。 2013年,瑞典以“人道主义”之名全面开放难民接收通道,政府希望借此吸引年轻劳动力,既能补充劳动力市场,又能展示“道德形象”,但理想很丰满,现实却非常骨感。 2015年,欧洲爆发大规模难民潮,仅那一年,涌入瑞典的难民人数就超过16万,相当于全国人口的1.6%。 问题在于,他们并没有如政府所想那样顺利融入瑞典社会,官方数据显示,本地居民的失业率大约是4.9%,而移民群体的失业率却高达16%,非欧洲裔移民甚至超过30%。 政府免费提供语言培训和职业课程,但参与率极低,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依靠高额的社会救济生活,这让瑞典原本强大的福利系统开始超负荷运转。 2015年,光是移民安置和福利支出就花掉了超百亿克朗,占到了国家医疗预算的六成,普通瑞典人开始感到不满:自己辛辛苦苦交税,反而在为不工作的外来人买单。 同时,公共资源也被大量分流,医院看病排队时间变长,学校为了安置语言不通的孩子,不得不降低教学标准。 住房紧张更是雪上加霜,一些难民甚至被安排住进豪华邮轮,每天费用高达几十万人民币,让纳税人愤怒不已。 经济压力还只是表面,更严重的是治安问题,过去的瑞典,被称为“最安全的国家之一”,而如今却成为欧洲犯罪率最高的国家之一。 枪击案每年超过300起,爆炸案一年能有上百起,帮派斗争频繁,警察几乎无法进入部分移民聚集区,这些地方被官方称为“治安脆弱区”,实际上几乎成了无法无天的地带。 更触目惊心的是性犯罪数据,强奸案报案数量从2014年的约6700起飙升到上万起,统计显示,超过一半的罪犯出生在国外,而在群体性侵案件中,非欧洲裔罪犯的比例高达八成。 警察甚至不得不提醒女性:“晚上尽量不要单独外出。”这样的提醒,在过去的瑞典几乎难以想象。 面对这些问题,瑞典社会却长期陷入“政治正确”的困境,政府和媒体为了维护“包容”的形象,刻意淡化甚至掩盖移民犯罪数据。 2019年林雪平大学的一份报告指出,司法部曾向统计机构施压,要求不再公开犯罪者的族裔信息。 2015年后,警方确实停止发布这类数据,结果,社会舆论缺乏真实信息,政策无法调整,问题被一拖再拖。 这种“沉默的崩塌”最终引发了民意的反弹,极右翼政党“瑞典民主党”开始崛起,从早年的边缘小党一路成长为第三大党,越来越多的民众不再相信官方宣传的“包容神话”,他们要求重新审视移民政策。 面对压力,政府不得不开始收紧政策,加强边境管理,取消部分永久居留,甚至推出了补助计划,提供约24万人民币的奖金,鼓励难民自愿回国,但效果几乎为零——75份申请只有1份获批。 瑞典从理想国到焦虑社会,这一转变来得太快也太深刻,曾经引以为傲的高福利体系,正被现实的财政压力和社会撕裂一点点吞噬。 理想主义让瑞典赢得了道德的掌声,却也让它在实际治理上陷入泥潭,如今的瑞典,正在为当年的慷慨与盲目,付出沉重的代价。 信源:环球网:曾经全球“榜样国家”的瑞典 为何悄悄从“天堂”坠落?
美国GDP总量到达世界第一的时候欧洲列强为何不慌?事实上,美国1900年地位并
【6评论】【8点赞】
大宝小宝和妈宝
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