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是欧美死活不肯给中国大飞机适航证会如何?说句不好听的,如果拿不到欧美的适航证,C919还真干不掉波音。对新飞机来说,这张证就是跨入国际市场的“门票”。没有FAA和EASA的同意,它就不能在欧美上空飞。而买家也很看重心理安全感:只要欧美认可了,那飞机就值钱、也更靠谱。 说起C919这事儿,得先认清现实。2025年10月了,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已经明确表态,C919的认证至少得三年到六年,2025年肯定没戏,最早也得等到2028年。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那边也没啥好消息,虽然没像EASA那么直白,但从整体节奏看,进展同样缓慢。为什么这么拖?官方说法是系统集成和验证需要时间,但C919的发动机LEAP-1C和不少飞控部件都是欧美供应商提供的,这就让人觉得有点借口成分。反正结果就是,C919目前只能在中国大陆和香港飞,国际大门还关得死死的。 这张适航证到底值多少钱?简单说,它是全球航空市场的敲门砖。FAA和EASA的标准被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直接抄过去用,因为大家觉得这是金字招牌。拿到它,飞机就等于被盖了安全章,航空公司敢放心下单,租赁公司也乐意接手,二手残值还能稳稳的。反过来,没它,C919就只能窝在国内市场转悠。看看数据,2024年空客交付766架,波音347架,两家加起来占了九成多份额。2025年上半年,空客已经交付243架,波音落后不少,但整体还是双寡头格局。C919呢?全年目标本来是75架,现在砍到25架,9月底才交付18架左右,订单虽有上千架,但基本全是中国三大航司的国内单子。 没了欧美认证,C919想抢波音的饭碗基本没门。波音的737系列全球飞得到处都是,订单来自几十个国家,抗风险能力强。C919要是卡在国内,产能上不去,成本摊不薄,单机价格就没竞争力。举个例子,波音年产几百架,研发费用早分摊光了,利润空间大。C919靠国内消化,年产量顶多百来架,2027年计划150架,但跟波音比还是小巫见大巫。万一国内需求波动,或者波音打价格战,C919就没缓冲地带。更别提供应链了,C919有四成零部件靠进口,尤其是GE和赛峰的LEAP-1C发动机。2025年7月,美国商务部一度通知供应商暂停出口,生产线直接卡壳,好在后来解禁,但这种不确定性随时可能再来。结果就是,交付延误,中国东方航空和南方航空的预期从32架降到20架出头,Air China也只拿10架。 想想俄罗斯的教训,就知道这不是小事儿。SSJ100支线机早年好不容易拿到EASA认证,订单立马从爱尔兰租赁公司涌来,眼看欧洲市场要打开。结果技术问题一出,认证暂停,国际单子瞬间归零,只能退回俄罗斯本土和老挝、墨西哥这些小市场,年产量一直爬不上去。MC-21大飞机也差不多,性能对标空客A320,但没欧美认证,订单全靠俄罗斯国内撑着,偶尔古巴或哈萨克斯坦来点小单,跟波音动辄几百架的量比,压根不是一个级别。C919要是重蹈覆辙,就算东南亚的越南和印尼有点兴趣,也顶多看中低价,不会真心帮它升级品牌。东南亚航司开通欧美航线多,认证不全,他们买了C919就得额外折腾本地验证,麻烦不说,心理上也过不去那关。 租赁市场更是痛点。全球航空租赁巨头像AerCap这样的,采购飞机第一眼就瞄认证。没有FAA或EASA的章,飞机租不出去,残值低得可怜,他们才不会冒险。中国民航局预测未来20年国内新增9000架飞机,C919本土能站稳脚跟,但这跟全球玩家比差远了。波音的根基不在单一市场,它靠全球订单分散风险。C919要是永远出不了国门,顶多在家门口称王,成不了跨国巨头。成本陷阱也绕不开,高产量才能降本,没国际市场分担,研发投入收不回来,售价就高人一等。2025年交付才25架,远低于预期,供应链依赖让它雪上加霜。分析师说,C919本土化率在提升,但短时间内摆脱进口部件难。 当然,C919也不是没亮眼地方。它已经运营2.8万小时,运了157万乘客,安全记录不错。中国三大航司订单稳,尼日利亚也启动了本土认证评估,非洲市场有点苗头。但这些都治标不治本。国际事件上,得说清楚,美国的出口管制和欧洲的认证拖延,有地缘因素掺和,但也确实有技术验证的实打实需求。像伽利略导航项目那次,中国被踢出局,核心合作黄了;中欧航天合作,欧洲宇航员学中文准备上中国空间站,结果以预算为由变卦。这些先例提醒,C919的路还长。EASA执行董事在巴黎采访时直言,认证不是政治,但时间表摆在那儿。 长远看,没欧美认证,C919的全球野心就得打折。波音和空客的垄断不是一天建成的,C919想突围,得先过认证这关。否则,它就跟那些区域性飞机一样,飞得再好,也出不了圈。接地气点说,这就像开饭馆想做连锁,得先拿欧美卫生许可,不然顶多本地几家店,永远上不了国际台面。
因为商务部这次搞的堪称是中国贸易史上的第一次“长臂管辖”。这次的管制举措,其实
【1评论】【2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