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正式宣布,从10月14日起,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宣布:美国将对中国拥有、运营

小张的社会 2025-10-12 09:49:36

美国正式宣布,从10月14日起,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宣布:美国将对中国拥有、运营或建造的船舶征收额外费用。   一艘 10 万吨级的货轮单次靠港就要多掏 500 万美元,这笔天价费用很快就要落到不少航运公司头上了。这可不是凭空猜测,而是美国即将落地的新政策实打实算出来的账,连缴费的平台和截止时间都已明确。   美国海关那边已经把规则说得很清楚,费用要在到港前三天通过财政部的 Pay.gov 平台交,少一分钱都可能被拒绝装卸货物。   更特别的是,这次收费分了好几档,中国拥有或运营的船舶按每净吨 50 美元算,中国建造的船舶就按吨位或集装箱数量里高的那个标准收。   连汽车运输船都有专门的收费标准,唯独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能暂时豁免。这种精细的分类,看起来是把相关船舶都网罗进去了。   全球航运圈早就算出了这笔账,按 2026 年的规模估算,全球前十大班轮公司一年要多花 32 亿美元。   其中中远海运和 OOCL 要扛下近一半,大概 15.3 亿美元,而有些公司因为船队结构特殊,受影响就小很多,最多的和最少的能差几十倍。   这钱最终不会凭空消失,美国的进口商和消费者恐怕得买单,有专家说这相当于额外加了 4% 的关税,说不定还会推高当地的物价。   有意思的是,美国本土产业可能先感受到压力。全球超过一半的新造船订单都来自中国船厂,想完全避开中国建造的船舶根本不现实。   现在已经有迹象显示,一些大船开始绕开美国港口,洛杉矶港 10 月的吞吐量预计要降 12%。   更关键的是,美国造船成本是中国的 5 倍,就算想靠收费倒逼产业发展,短期内也很难追上差距,反而可能让港口的物流岗位受影响,连感恩节的商品库存都可能跟着减少。   面对这种情况,中国的应对显得很沉稳。9 月底刚修订的《国际海运条例》里加了反制条款,明确可以对歧视性措施采取对等行动,法律层面先立住了脚。   企业这边也没闲着,中远海运已经开始调整船队,把 20 艘中国建造的大船转到亚欧航线,同时租其他国家的船跑美线,用实际行动对冲风险。   产业层面的布局更见功力。沪东中华船厂已经造出了全球首艘甲醇动力的大型集装箱船,在绿色船舶领域抢占了先机。   而且 "一带一路" 沿线的市场也在发力,今年上半年对东南亚的造船出口就涨了 27%,就算美国市场受影响,还有其他路可走。   中欧班列也成了补充,前三季度开行量涨了 34%,不少地方都开通了海运转铁路的通道,物流网络越来越灵活。   这种一边依法维权、一边主动调整的做法,其实正体现了大国的底气。不是硬拼硬扛,而是在规则框架内争取公平,同时靠自身实力开拓新空间。   毕竟造船和航运业的竞争力不是一天练成的,也不会因为一笔额外收费就被削弱。   只是不知道,美国的进口商会不会愿意长期承担这笔额外成本?那些依赖海运出口的农场主,又能扛住多久的利润挤压?大家觉得这场收费风波最后会怎么收场?  

0 阅读:37
小张的社会

小张的社会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