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华总统突遭罢免,小国一夜变天!美国闪电出手,意在警告中国?
秘鲁总统博鲁阿尔特的政治生涯结束得比她当初上台还快。秘鲁国会以压倒性票数直接送她下台,弹劾动议来得快,投票更快,整个程序前后不到8小时,连她自己都没来得及开口辩护。
就在前一天,利马市中心还发生了一起音乐厅爆炸袭击,没过几个小时,国会就以“道德无能”为由启动弹劾。
这种节奏不像是临时起意,更像是早就安排好了一出“政治快闪”。
博鲁阿尔特去年6月亲自访华,和中方签了一堆合作计划。其中最被关注的是中国企业主导的钱凯港项目,这是南太平洋上重要的港口,也是中秘“一带一路”合作的旗舰项目。
她甚至还提议把秘鲁铁路也纳入中国标准。这一系列操作,直接就踩到了某些人的“战略红线”。
没有等太久,美国国务院立刻发表声明,称“支持秘鲁的民主制度”。
这句话听起来挺冠冕堂皇,但细想一下——这和2022年秘鲁另一位总统卡斯蒂略被罢免时,美国说的话一模一样。
那次也是“支持民主”,结果就是更亲美的临时政府迅速上台。现在同样的剧本又演了一遍,只是换了个主角。
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,1968年,秘鲁还有一位总统叫贝拉斯科,做了一件惹怒美国的事情——没收了美资石油公司。
结果美国立马断援、断粮、断技术,一顿操作猛如虎,秘鲁差点给逼到绝路。后来秘鲁人干脆把那天定成“国家尊严日”,讽刺美国的霸道。
美国对拉美的影响力从来都不是秘密,拜登时期还在“美洲峰会”上喊着要“把后院管好”,现在特朗普回来了,更是直言不讳地说要“清除中国在拉美的影响”。
他当选后,身边贸易顾问第一时间抛出一个想法:对和中国走太近的拉美国家,考虑恢复关税制裁。这话刚落地,秘鲁这边就突然变天了,这节奏,未免太巧了点吧?
其实这几年,中国在拉美的存在感越来越强。就拿秘鲁来说,中国已经连续12年是秘鲁的最大贸易伙伴,去年双边贸易额高达376亿美元。
钱凯港项目一旦建成,能让秘鲁成为南美太平洋沿岸的物流枢纽,不光拉动当地就业,还能大幅降低进出口成本。
对中国来说,这是“一带一路”的一块关键拼图;对秘鲁来说,这是一次国家级的升级换代。
一旦中国在拉美扎下根,美国几十年来苦心经营的“后院”就要变成别人的“前厅”了。
所以,不排除这次秘鲁政局的“闪电战”,其实就是一次政治上的“敲山震虎”。你敢靠近中国,我就让你看看代价。
这种震慑看起来短期内是起了作用,博鲁阿尔特迅速下台,中秘合作项目可能要暂缓,甚至重新评估。但从长期来看,这种干预手法其实越来越吃力。
因为现实在变,拉美国家越来越看重“实惠”而不是“口号”。美国给的是“民主牌坊”,中国给的是港口、高铁和订单。孰轻孰重,一目了然。
更重要的是,中国在拉美的布局不仅仅是秘鲁。2023年,中国和整个拉美地区的贸易额已经接近4800亿美元,涵盖矿产、农业、科技、基建等多个领域。
这些不是一朝一夕建起来的,更不是一个总统被罢免就能轻易拆掉的。哪怕秘鲁这盘棋暂时受阻,整个棋局依然在往前推进。
这已经不是冷战那一套能糊弄过去的年代了。拉美国家早就不想再当谁的附庸,他们要的是发展,是机会,是改变命运的路径。
这也是为什么,尽管美国历史上数十次干预拉美政局,结果越来越多国家依然选择和中国合作。因为现实利益胜过虚幻承诺,这才是地缘政治的新常态。
博鲁阿尔特的下台,确实让中国在秘鲁的布局遭遇了一次“逆风”。但风向是会变的,合作是双向的,关键看谁能带来真正的改变。
美国可以一时压住局势,却压不住时代的洪流。中国不需要通过政变来谋求影响力,因为它靠的是港口、高铁、电商和贸易,而不是弹劾、制裁和换总统。
美国想借此给中国一个下马威,但最终可能收获的,只是更多国家对“后院思维”的警惕。
至于美国想不想借这事敲打中国?当然想。但敲得动吗?那得问问拉美人民,是要看谁的脸色,还是要过好自己的日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