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9年何德全将军和儿子在家里吃饭,吃着,吃着,突然,儿子放下了筷子,何德全将军说:你怎么不吃了?儿子说:爸!我想留在长沙。[无辜笑] 当年秋的长沙城,硝烟虽散,百业待举,沿街的商铺半数歇业,青石板路上还散落着战时的沙包,何德全将军带着家人住进湘江边一所废弃校舍,屋顶漏雨就用木盆接,窗纸破了就拿旧报纸糊,这位中南军大湖南分校校长,与普通市民一样排队购买限量的米粮。 这样的日子对何德全而言并不陌生,1903年他出生在长沙县一户佃农家庭,放牛砍柴是童年日常,1927年革命低潮时他毅然入党,二十二载烽火岁月,从赤卫队员成长为解放军中将,如今身居要职,他依然睡硬板床,每餐不过一荤一素。 当时的长沙城面临双重困境,工厂停工导致失业激增,而广大农村正开展土地改革,无数家庭在十字路口徘徊,是挤在城里谋生,还是回乡建设家园,何德全的长子何小明刚满十八,也想留在城里谋个文书差事。 某个秋夜父子俩在煤油灯下长谈,何德全摩挲着儿子满是老茧的手掌:“你在乡里种过田,知道秧苗怎么插,现在老家正缺识字的人搞丈量田亩。”见儿子低头不语,他取出份《新湖南报》,指着关于岳北山区垦荒的报道,“建设不分工农,但农村更需要你们这样的年轻人。” 这番话让何小明想起父亲常说的“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”,三日后他背着打补丁的行囊踏上归途,这个选择改变了明月村的命运,他组织村民修筑水渠解决旱情,引进新品种水稻,后来被推选为村支书,在他带领下,这个曾经亩产不足百斤的村落,三年后破天荒向国家上交了余粮。 二十八年后的冬天,这个家庭再次面临相似抉择,何德全的长孙何树根退伍回乡,希望借助祖父的关系进城的工厂,老将军在书房接待孙子,指着墙上的中国地图说:“我这辈子走过无数地方,但最踏实的路是靠自己双脚走出来的。”他送给孙子两本书,《实践论》与《土壤学》。 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些往事,会发现其中蕴藏着超越时代的生活哲学,在城乡发展日趋均衡的今天,何家三代人的故事依然振聋发聩,真正的家业传承不是地位与财富,而是那份在任何岗位都能开创天地的勇气与担当。 网友们敬佩不已: “这才是真正的红色家风!现在好多领导子女动不动就搞特权,看看老将军,儿子想留城里都不让,比现在的‘拼爹’强太多了!” “说实话我能理解儿子的想法,城里机会多谁不想去?但更佩服老将军的格局,那个年代的人是真的有信仰。” “我是明月村的!何书记在我们这儿特别受尊敬,带着大家种果树、修水利,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干实事的好书记。” “现在还有几个干部能这样?孙子找工作都不帮忙,搁现在有些人眼里简直‘不近人情’,但正是这种清廉才让人肃然起敬。” “泪目了……我爷爷也是1949年跟着部队南下的,后来主动申请去西北支援建设,一辈子没享过福,他们那代人的牺牲我们真的想象不到。” “有点心疼儿子,但更敬佩将军,不是不爱孩子,而是更爱脚下的土地和肩上的责任,这种精神现在太稀缺了。” 看完何德全将军的故事,如果你是当年的何罗生,你会选择留在城市还是回到农村? 官方信源:中国共产党新闻网
1949年何德全将军和儿子在家里吃饭,吃着,吃着,突然,儿子放下了筷子,何德全将
轩叔观察
2025-10-11 15:28:51
0
阅读:6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