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法国总理仅辞职五天又被“返聘”,孙玉良:上演“马克龙式轮回”】
法国政治又一次证明了它的戏剧天赋。10月10日晚,爱丽舍宫公告一出,全世界都皱了皱眉:几天前刚刚辞职的勒科尔尼,又被马克龙任命为新一任总理。辞职、再任命,仅隔五天,这场操作让法国政坛看起来更像一出循环剧,而不是一场政体更新。
勒科尔尼——这位在9月才登上总理之位的政治中间派,前脚刚因议会信任投票失败、内阁任命引发抗议而“体面”下台,后脚又被请回原位。法国媒体干脆打趣说,这是一场“政治版的回旋镖”,扔出去的总理,绕了一圈,又正中马克龙的心口。
从形式上看,这是一场“重启”;从内容上看,却像是“卡壳的循环”。马克龙的算盘其实不难猜——法国此刻正陷在政治僵局中,国民议会里没有多数派,极“左”和极右都磨刀霍霍,政府任何政策都可能在投票中翻车。马克龙需要一个能压住火、又不完全听命于党派斗争的人。勒科尔尼的“再出山”,不是出于意外,而是出于无奈。
勒科尔尼上任后第一句话是“呼吁结束政治动荡”。语气诚恳,却有几分徒劳。因为动荡不是来自个人的性格,而是制度的结构。从贝鲁到勒科尔尼,马克龙已经连续更换多位总理,每一任都以“重建稳定”“恢复信任”为目标,但每一任都在议会的撕扯中早早失血。法国的第五共和国正在进入一种诡异的状态:总统强势,议会分裂,总理成了折中的替罪羊。
勒科尔尼这次回来,还加了几道“政治保险”:他要求新政府成员承诺放弃参加2027年总统选举。听上去像是要防止部长们把内阁当跳板,可在法国政坛,这样的承诺往往更像宣誓仪式——庄重,却不长久。更何况,这句话其实折射出马克龙的焦虑:他任期将在2027年结束,但继任者还没有明确人选,内阁成员若各怀鬼胎,政府运作只会更加破碎。
在野党当然不会错过这个舞台。“不屈法国”、法国共产党、国民联盟纷纷表态要推翻勒科尔尼政府。极“左”派扬言将再次发起弹劾动议,极右派索性要求解散国民议会、重新选举。法国政坛的喧嚣一如既往:没有人想合作,每个人都在等待下一场危机。
马克龙的策略,是“让混乱可控”。他相信只要握住总理任命权、主导财政预算,就能维持最低限度的运转。勒科尔尼则扮演那位技术型的“救火队长”,负责拖延、缓冲、协调,让政治危机以慢动作播放。他提出要确保2026年财政预算案在年底前获通过,恢复公共财政平衡。这话听起来稳重,但在如今的法国议会里,说起来容易,投起来难。
眼下的法国政府,有点像一艘在议会风暴中失去舵手的船。马克龙不断更换掌舵者,却不愿调整航向。每一次辞职与再任,都是在原地打转。勒科尔尼曾在辞职声明中提到,他不想被卷入与2027年大选有关的党争,结果五天后,他又被拉回了那个漩涡中心。这不是复出,而是回炉。
法国人早已对这种“政治换人秀”感到疲倦。民调显示,大多数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持续走低。抗议、罢工、投票冷淡——这些现象构成了当代法国政治的底色。总统与议会的矛盾,不再是理念之争,而是现实的撕裂:一边是中间派的理性姿态,一边是极端派的情绪共鸣。马克龙的政治中轴,正被两端同时拉扯。
而这一次任命,又在这样的撕扯中显得既聪明又无力。聪明的是,他保住了政府的基本形态;无力的是,他没有新的政治方向。一个曾经被自己解职的总理,再次被请回——这本身就是法国政治困局的写照。
从贝鲁下台、勒科尔尼接任,到辞职、再任命,这一连串的剧情都在说明,法国的第五共和国制度正在逼近瓶颈。总统过强,议会分裂,社会极化,政治失灵。这套制度在戴高乐时代曾经带来稳定,如今却被现实撕得四分五裂。马克龙在努力修补,但他的方式是延迟,而不是解决。
勒科尔尼或许真心希望“恢复平衡”,但他面对的是一个没有共识、没有耐心,也没有信任的政治生态。他不是救星,而是一个被历史推上前台的调解员。法国需要的不只是换一个名字的政府,而是一种新的政治逻辑。
这场重任命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马克龙的孤独,也照出了法国民主的疲态。总统府的灯亮着,议会的争吵还在继续,街头的民众也许只会摇摇头:他们看多了。一个辞职的总理被请回,一个疲惫的总统仍在坚持,一场政治循环仍在上演。
或许,这就是当代法国的真实模样——理性在坚持,混乱在扩散,权力在原地转圈。马克龙要的不是一个新政府,而是一种革命。勒科尔尼回来的那一刻,法国的政治,不是重启,而是回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