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9年,40岁的白兰花勾引宋霭龄23岁的儿子,在马尼拉成婚。宋霭龄气得浑身颤抖,结果白兰花用不到10年时间,让宋霭龄对她感恩戴德。 白兰花其实不叫白兰花,这是她在上海滩的雅号。她本是青楼里的一个姑娘,但她跟别人不一样。别的姑娘削尖了脑袋讨好客人,她偏不,话不多,总是安安静-静地听着,偶尔笑一下。没想到,这种“高冷范”反而吸引了不少人,其中就包括晚清首富盛宣怀的七公子,盛升颐。 盛升颐把白兰花娶回了家,这让她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阶级跨越。成了盛七少奶奶后,白兰花展现出了惊人的社交天赋。她陪着丈夫周旋于上海的各种名利场,很快就搭上了孔家这条线,成了宋霭龄牌桌上的密友。 能和宋霭龄这样的人物做朋友,白兰花靠的绝不仅仅是打牌技术好。她最厉害的,是懂得如何提供情绪价值。宋霭龄喜欢什么茶,她记在心里;宋霭龄随口抱怨一句什么事,她能不动声色地帮忙办妥。她从不抢风头,总是温婉体贴,像一株安静的白兰花,让人舒服。 而孔令侃,恰恰就吃这一套。 孔令侃是孔祥熙和宋霭龄的长子,从小被宠上了天,是民国圈里出了名的“混世魔王”。他开车横冲直撞,上学顶撞老师,甚至还爱上了自己舅妈的妹妹,闹得家里鸡飞狗跳。说白了,他就是一个被宠坏的、极度缺爱又渴望被关注的大男孩。 他身边的名媛闺秀,个个都端着架子,没人真正关心他。直到他遇见了白兰花。在孔家的牌局上,这个比他大一轮还多的女人,会默默地给他递上一杯温度刚好的茶,会在他输了钱发脾气时,笑着说一句“孔少爷这是让着我们呢”。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关怀,是孔令侃从未体验过的。他迅速坠入了爱河,并且非她不娶。于是,就有了开头那一幕,他借着去哈佛留学的机会,拐着白兰花私奔到了马尼拉,直接“先斩后奏”。 宋霭龄的雷霆之怒,在所有人的预料之中。但她低估了两件事:第一,她儿子的执拗;第二,白兰花的生存能力。 被切断经济来源后,孔令侃确实慌了。但白兰花没慌。她在上海滩那么多年,看人看事都毒辣得很。她利用自己手里的一些积蓄和人脉,帮助孔令侃在菲律宾做起了生意。她不干涉具体的业务,但总能在关键时刻给出最精准的建议。在她的辅佐下,孔令侃的生意竟然真的有了起色。 而真正让宋霭龄态度发生180度大转弯的,是随后爆发的太平洋战争。 1941年,日军进攻菲律宾,马尼拉瞬间沦为人间地狱。当时孔家在菲律宾有大量的资产,孔令侃更是被日军盯上的目标。在那种兵荒马乱的时刻,孔令侃这个大少爷彻底懵了。 是白兰花站了出来。她临危不乱,首先想的不是逃命,而是保全孔家的财产和孔令侃的命。她迅速将孔家的黄金、地契等核心资产藏匿起来,然后用重金买通了一个当地渔夫,把孔令侃藏在装满死鱼的船舱里,冒死送出了马尼拉。 而她自己,则留下来面对日本人。当日本兵闯进门时,她从容不迫,用流利的英语和日语周旋,把准备好的金条塞给领头的军官,声称自己的男人早就跑了,自己只是一个被抛弃的妇人。靠着过人的胆识和智慧,她居然真的保住了自己和孔家的大部分财产。 当这个消息传回重庆时,宋霭龄沉默了。她开始意识到,这个她瞧不上的风尘女子,拥有的智慧、胆魄和对孔家的忠诚,是她身边任何一个名媛闺秀都不具备的。在生死关头,能豁出命去保护你儿子的,不是家世,而是真心。 抗战胜利后,孔令侃和白兰花回到国内。这一次,宋霭龄没有再给他们脸色看。而白兰花也用行动进一步证明了自己的价值。更重要的是,她把孔令侃这个“混世魔王”调教得服服帖帖,让他从一个纨绔子弟,慢慢变成了一个有担当的男人。 1949年,风云突变,孔家准备举家迁往美国。打包转移庞大的家产是一件极其繁琐且风险极高的事。宋霭龄最珍视的那些古董字画,谁碰都怕碰坏了。又是白兰花,亲自动手,用最专业的办法,将每一件宝贝都包裹得严严实实,亲自押运。等到了美国,开箱验看,所有物品完好无损。 那一刻,宋霭龄看着这些失而复得的传家宝,再看看眼前这个沉稳干练的儿媳,心里最后一点芥蒂也烟消云散了。 晚年的宋霭龄,身体不好,孔家的子女大多各有事业。陪在她身边,端茶倒水,耐心伺候的,竟然是白兰花。据说,宋霭龄最后几年,最信任和依赖的人就是这个当初她最反对的儿媳。 白兰花的逆袭,靠的从来不是年轻貌美,也不是什么下三滥的手段。她赢的,是人心。她用近十年的时间,向宋霭龄证明了三件事:第一,我能把你儿子照顾好,甚至让他变得更好;第二,在家族危难时,我能挺身而出,豁出命去保全家族利益;第三,我能给你提供无人能及的陪伴和情绪价值。 当这三点都做到时,什么年龄差距、出身背景,都成了无足轻重的东西。宋霭龄从最初的震怒,到后来的默许,再到最后的感恩戴德,其实是一个母亲对儿子幸福的最终妥协,也是一个大家族掌门人对一个能力超群的女人的最高认可。
1950年,卫立煌在香港闲逛。冷不丁,身后有人喊:“这不是卫立煌吗?”卫立煌心里
【1评论】【1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