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石破茂卸任前反思体制缺陷,孙玉良:遭高市早苗数落“多此一举”】
石破茂在卸任前写下了一封长达七页、约六千字的“个人见解”,把战后历史的老问题拿出来又掰了一遍。不是宣读新的道歉词,也不是把历史翻成单行本,而是把话题拉回到“政治体制如何失灵,导致国家走进战争”的老命题上。这样的切入点令人耳目一新,也让人忍不住想问:这是一次深刻反思,还是一次政治体面上的摆渡?
他把焦点放在政治与军权的关系上,指出当年的“统帅权”被扩大解释,议会在对军队的制衡中失位,决策链条出现了断裂。石破的论述不是历史教科书式的情绪控诉,而是制度化的剖析:政治如何让位给了军事,媒体与信息机制又如何没能完成监督的职责。他强调,政治家必须具备不向无责任的民粹俯首、不随波逐流的尊严与责任感,并呼吁议会与媒体承担制衡作用,从制度上避免重蹈覆辙。
这番话值得肯定,因为很少有首相把“为何会打仗”讨论得如此制度化。有人因此称他有勇气;也有人提醒他仍有保留。就像专家项昊宇所说,石破从政治失职的角度切入,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,这在历任首相的“战后谈话”中并不多见。
然而,文章里也有明显的留白。他反复强调要“在历史面前保持谦逊”,却并未在文中明确承认“侵略”或直面“加害者责任”的措辞。国内外对这类措辞的期待很明确:对受害国而言,明确的词汇与公开的悔悟有其象征意义。石破选择在结构性反思与措辞上的谨慎,既是政治上的考量,也是国内力量博弈的写照。
这份“个人见解”并非在真空中发布。自民党内部对此有强烈反响,党内保守派对重新表态持反对态度。自民党新任总裁高市早苗公开表示,不需要新的谈话版本,认为战后七十年谈话已经是“最佳版本”。这种分歧把石破的文字推到了党内路线斗争的放大镜下:一边是愿意反思体制缺陷的人,一边是坚持保守历史叙事的人,认为石破茂的讲话是多此一举。
这场内部争议本身说明了问题的复杂。政治反思不仅关乎历史学术,更是当下政治资源、选民情绪与派系算计的叠加结果。石破希望通过制度化的反省提醒国内政治保持警觉,提醒议会不要放弃制衡与监督,但在一个分裂的党内,他的话注定要被解读成对当前右翼潮流的警示或不满。项昊宇认为这既体现了勇气,也折射出日本社会在历史认识上的裂痕。
对外界尤其是邻国而言,措辞的分量不亚于政策的实际。公开评论指出,石破在联大与此次“个人见解”中均避免使用“侵略”“道歉”等关键字眼,这让一些观察者对其诚意产生疑问。对被侵害国家来说,制度反思固然重要,但言辞的明确性也承载着历史正义的期待。石破选择了在内容上深入、在措辞上谨慎的路径,这是一种折中,但这种折中能否平息历史情绪,值得怀疑。
把视野拉回国内,石破的这番“个人见解”还有一层现实功能:它试图把注意力从当下的民粹与排外情绪拉回到制度建设上。他着重提到要防止“无责任的民粹主义”得势,要恢复议会的职能与媒体的监督角色。这些话在理论上无懈可击,但在政治现实里推行,需要相当的共识与政治资本,而恰恰是这些正被侵蚀的资源。若没有有效的政治联盟与社会基础,制度性的反思往往会被快速边缘化。
由内而外看,这场表态也带着告别意味:卸任前的一次自我定位,既是对过去政策的注脚,也是对未来路线的投书。石破没有选择在最后时刻做出情绪化的道歉,也没有把责任彻底甩给他人。他把问题结构化,提醒后人留心制度的“失灵通道”。这是他的偏好,也是他的局限。评论界一方面肯定他的深度,另一方面指出他未能直面“加害责任”的不完备,这种评价的两面性正是他此次表态最突出的特征之一。
读者可以把这份“个人见解”当作一本政治学的练习册:里面有制度的剖析,有媒体与议会的期待,也有对民粹危险的告诫。但同时,这本练习册里少了一个公众想要的句号——对过去明确的、无可回避的文字承认。政治里有时候需要辩证,有时候需要直白;石破选择了前者,而直白的呼声仍在街头与邻国的记忆里回响。
最后可以说,石破茂的这篇长文既不是一次彻底的洗牌,也不是温吞的回避。它像一面镜子,照出日本政治的脆弱与分裂;它像一记警钟,敲向制度的缺口;它也像一封遗书,留给接棒的人关于制度、舆论与历史责任的书写框架。读完这六千字,读者留在心里的,不应该只是对一个首相的评价,而是对一个国家如何与过去和解、如何让政治不再被民粹推动的深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