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国对美国船舶收取港口特别费,孙玉良:以规则之名还击单边主义】
这一回,中国出手的地方,不在华尔街,不在芯片,而是在大海。10月10日,中国交通运输部宣布,自10月14日起,对美国船舶按航次收取港口特别费用。听上去冷静克制、条理清晰,但全世界的航运业都听懂了:中美这场经济对撞,从陆地打到了港口。
几乎在同一天,美国那边的反制措施也即将生效——针对中国船舶加收港口服务费。美方打着“公平竞争”的旗号,却在航道上拉出一道关税闸门,把所谓“自由航行”变成了“自由收费”。从钢铁到半导体,从太阳能板到航运,这场游戏的剧本始终没换:只要中国做得好,美国就要设个门槛。
这次,中国没有再一味忍气吞声。交通运输部的公告写得简洁得体,却句句有力。收费对象包括美国拥有或运营的船舶、美国持股25%以上的企业船舶、悬挂美国旗的船舶,乃至在美国建造的船舶,几乎堵死了任何想“钻空子”的路径。更精妙的是,收费是分阶段的,从400元一吨逐步提高到1120元,节奏清晰、节制有度,既是对等反制,也给足了美方“回头是岸”的机会。
这叫以规则之名还击单边主义。
有分析师算了笔账:一艘载着上万个集装箱的美国货轮,光这趟进中国港的费用就可能要掏上百万美元。按照美国的港口收费标准,这下可谓原价奉还、明码标价。美国长期自诩“规则制定者”,如今却要面对一份由中国开出的“对等账单”。
而这份账单,既是一种政策声明,也是一种象征。它象征着中国对不公平贸易行为的正面回应,也代表着国际海运秩序不再是单边游戏。过去几十年,美国海运巨头几乎垄断全球航线,国际港口规则的核心条款由美欧制定,谁敢动,他们就拿“市场信任”和“国际法”说事。可这一次,中国用一份港口费,把国际贸易公平重新摆上了桌面。
中方发言人说得很清楚——这是对美国错误行为的“依法反制”。“依法”二字分量不轻。它既是中国的姿态,也是一种自信。不同于特朗普时期那种即兴式贸易战,这一轮,中国打得稳、打得准,程序合法,逻辑闭环。谁先出手、谁先违规、谁扰乱秩序,账目清楚。美国发出301调查的那一刻,就等于按下了这场港口之争的启动键。
现在轮到他们体会“规则的代价”了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场博弈并非纯经济范畴。它折射出一个更大的现实:全球供应链的主导权,正在慢慢从政治意志回归市场逻辑。美国通过301调查制裁中国造船、海运和物流企业,宣称要“防止中国产能威胁全球市场”,实则是在为本国落后的造船工业寻找借口。可问题在于,全球超过90%的航运都需要与中国港口打交道。美国的政策越激进,受伤的未必是中国企业,而是全球物流链上的每一环。
这就是贸易的悖论:当你用政治手段去“管理”经济,最后经济总会用账单提醒你——世界不是你家仓库。
中国的回应,既没有喊口号,也没有情绪化。那份公告更像一份冷静的声明:既然你要用费用区分国别,那我们就用同样的方式回敬。公平从来不是喊出来的,而是做出来的。港口费的标准写在纸上,规则摆在桌上,不针对任何第三方,不扩大、不升级,合法合规,公开透明。这种反制的分寸感,本身就是一种力量。
国际社会也看得明白。路透社、法新社的报道里,几乎都强调一个词——“对等”(reciprocal)。这意味着,在全球舆论的语境中,中国的立场正在变得更具正当性。美国的单边行动,反而成了破坏秩序的行为样本。欧洲媒体甚至指出,美国此举可能进一步推高全球海运成本,连带引发欧洲进口压力。换句话说,美国的“自保”,正在成为他国的“负担”。
如果放在更长的时间轴上看,这一幕其实是中美贸易关系新阶段的写照。过去,中国更多地在被动应对、避免冲突,如今,中国正用制度、法律、经济逻辑去应对挑战。它不再回避对抗,但也不以情绪出牌。每一个反制动作都有据可依、有节有度——这正是一个成熟大国的反击方式。
当年美国挥舞301大棒时,中国被动承受;现在,中国把规则的秤砣放在了自己手上。双方都在同一套国际贸易框架下操作,但执行者的立场不同,秩序的意义也就变了。
这一场港口之间的“对等收费”,并不会掀翻世界贸易的船,但它会让所有人重新思考一个问题:谁才是真正维护规则的一方?
未来几年,收费标准将逐步上升到每吨1120元,这不仅是一种递进的惩戒,也是一种倒计时。它在提醒美国:如果想谈,就得回到谈判桌上,而不是靠港口收费单挑世界。
当中国的船继续穿越马六甲、驶入洛杉矶港,当美国的货轮驶向上海、深圳,它们都将在新的规则下航行。这片海从来不属于任何国家,但属于那些懂得尊重规则的人。
贸易的浪潮起起落落,而秩序才是真正的港口。中国没有关门,而是亮出了港口的规矩——谁先动的手,谁就得先交账。这一回,中国让世界看见,什么叫对等、什么叫分寸,也让美国明白:靠港可以,靠霸权,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