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白了,这事儿得认账:咱们国家在诺贝尔奖这块,确实跟投入不成正比。 你看数据,咱们研发经费三万多亿,论文数量全球第一,顶尖科学家数量排世界第二。但要论诺奖,加上华裔也才11个,真正中国籍的只有3个。这差距,明摆着。 问题出在哪儿?我觉得主要是三个: 第一,咱们太追求“快”。现在科研评价动不动就看论文数量、影响因子,导致大家都忙着灌水刷数据。但诺奖级别的成果,往往需要十年甚至几十年磨一剑。这种慢功夫,在现在的考核体系里太吃亏。 第二,不敢做“怪”研究。真正颠覆性的创新,一开始往往不被看好。咱们的科研环境还是太求稳,评审专家看到太超前的课题,第一反应往往是“不靠谱”。结果就是大家都挤在热门领域跟风,难出真正原创的东西。 第三,积累时间不够。欧美搞现代科研都上百年了,咱们真正发力也就这几十年。科学突破就像酿酒,需要时间沉淀。像屠呦呦发现青蒿素,也是几十年前的成果现在才被认可。 不过话说回来,咱们现在底子打好了,经费、人才都不缺。只要给科研人员松绑,让他们能沉下心来做真正有意义的研究,别整天被考核指标追着跑,未来还是有希望的。 毕竟诺奖不是种白菜,今天播种明天就能收。得给科学一点时间,也给科学家一点耐心。等咱们这批埋头苦干的年轻人成长起来,情况肯定会不一样。
今年有两位亚洲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,一位是坂口志文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,另一位
【5评论】【2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