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0年,山东一位大娘给八路军做了小米饭,饥饿的战士们狼吞虎咽,然而他们突然发

熹然说历史 2025-10-10 23:46:16

1940年,山东一位大娘给八路军做了小米饭,饥饿的战士们狼吞虎咽,然而他们突然发现不对劲,随后含泪对大娘说:“您不能欺骗我们啊……” 1940年对于山东根据地来说是最艰难的时期之一。日军在华北地区加强了扫荡力度,想切断八路军的物资来源。根据史料记载,当时八路军115师进入山东后,与日伪军展开了艰苦的游击战。战士们经常几天吃不上一顿饱饭,有些人饿得走路都打晃。 方兰亭一家生活在费县东盘石沟村,这个村子是八路军的地下交通站之一。她的丈夫周振仓曾是地下工作人员,在一次传递情报时被日伪军抓捕,受尽酷刑后牺牲。留下方兰亭带着三个孩子艰难度日。尽管生活困苦,她还是继续做着丈夫生前的工作,为过往的抗日队伍提供掩护和帮助。 当年秋天的一个傍晚,一支八路军小分队来到村里。这些战士刚经历过激烈战斗,军装破旧不堪,有的人脸色苍白,有的人用麻绳紧紧勒着腰带来缓解饥饿。方兰亭看到他们的样子,二话没说就把人领进了家门。战士们实在太累了,进屋就倒头睡着。 方兰亭站在灶台前犯了难。米缸里只剩下薄薄一层谷糠,根本不够十几个人吃。她翻遍家里的每个角落,只找到几把干野菜。村里其他人家的情况也差不多,谁都拿不出多余的粮食。唯独村东头地主张家的粮仓里堆满了粮食,可那些粮食普通百姓根本拿不到。 深夜时分,方兰亭叫醒了十二岁的大女儿小兰。母女俩在昏暗的灯光下商量了很久。天还没亮,她们就摸黑来到张家大院。张家一直想给独子找个童养媳,方兰亭提出用女儿换二十斤小米。张老爷看小兰年纪合适,手脚勤快,就答应了这桩交易。 拿着那袋沉甸甸的小米往回走时,方兰亭几次回头看见女儿站在张家院门口,眼泪在脸上流但没哭出声。回到家她立刻生火做饭,仔细淘洗小米,熬了一大锅粥。清晨战士们醒来准备继续赶路,闻到米香都愣住了,他们已经好几天没吃过这么好的东西。 方兰亭笑着让大家赶紧吃,战士们也确实饿坏了,捧着碗大口喝粥。带队的李指导员注意到方兰亭和两个儿子站在一旁没吃,就问她们怎么不吃。方兰亭说自己吃过了,这些都是专门给战士们准备的。李指导员觉得不对劲,这么穷的人家哪来的余粮,又问大女儿小兰去哪儿了。 方兰亭支支吾吾说孩子出去干活了。可本地籍的战士说现在不是农忙季节。李指导员问两个小男孩,孩子说姐姐去张家了。方兰亭再也瞒不住,眼泪掉了下来,说出了真相:为了换这二十斤小米,她把女儿送进地主家当了童养媳。 战士们听完都愣在那里,有人眼泪滴进碗里,有人把碗重重放在桌上。李指导员的声音都颤抖了,他们打仗就是为了让老百姓不再受这种苦,怎么能吃老百姓女儿换来的粮食。方兰亭擦着泪说,你们为赶走日本鬼子连命都不要,我搭上女儿也要让你们吃饱。小兰走时还说一定要让八路军叔叔们吃饱了再走。 屋里的战士们都站起来,有的背过身抹眼泪,有的攥紧拳头。李指导员当即决定派人赶往上级驻地汇报并请求支援。剩下的战士说什么也不肯再动那锅粥。一个老战士说,吃百姓的粮就要保百姓的命,要是吃了人家女儿换来的粮食,还有什么脸说自己是人民的军队。 当天下午,上级派人带着筹集的三十块银元赶到。这钱是战士们凑出来的,有人把仅有的津贴拿出来,有人把准备寄回家的钱贡献出来。李指导员带人拿着银元去张家,要求赎回小兰。张老爷开始不肯,但看到银元又看到院外的八路军战士,最终同意放人。 小兰被领出来时手上已经磨出水泡,看到母亲和八路军叔叔扑进方兰亭怀里大哭。李指导员把剩余的银元交给方兰亭,让她给孩子们买粮食。方兰亭推辞不要,说自己做的算不上什么。李指导员郑重地说,他们打仗就是为了让天下的母亲不用再用女儿换粮食,让所有孩子都能吃饱饭上学堂。 这件事在部队传开后,所有战士都深受触动。上级专门指示要把这作为群众工作的典型案例,教育部队更加爱护老百姓。从此经过这个村的八路军都会特别照顾方兰亭一家。1941年春天八路军在当地建立了稳固根据地,帮农民分得土地。方兰亭家分到三亩地,还得到部队支援的种子,生活逐渐好转。 小兰长大后参加了村里的妇救会,为部队做军鞋送军粮。1943年她加入地方民兵组织,跟着队伍站岗放哨运送物资。她常跟年轻人讲那碗小米粥的故事,告诉大家八路军是真正为老百姓着想的军队。抗战胜利后小兰继续为革命工作,多次冒险为解放军运送物资。1948年她被推选为村妇女主任,带领妇女们搞生产办夜校。 方兰亭活到七十多岁,常念叨那些八路军战士。她说自己这辈子没做什么大事,就是尽了点本分,能帮助那些为咱们打鬼子的人是福气。这个发生在1940年的故事,成为鲁南地区军民关系的生动写照。那个年代千千万万像方兰亭这样的百姓,用牺牲和奉献支撑着人民军队,而人民军队也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,宁可自己挨饿也不让老百姓受苦。这种血浓于水的情谊,铸就了抗战胜利的基石。

0 阅读:66

猜你喜欢

熹然说历史

熹然说历史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