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中国赞]乾隆灭掉准噶尔,屠尽男丁灭族,对当时的世界造成了极大的震撼,很多人误以

韫晓生 2025-10-10 19:42:25

[中国赞]乾隆灭掉准噶尔,屠尽男丁灭族,对当时的世界造成了极大的震撼,很多人误以为准噶尔是一个部落,实则不然,它其实是一个中亚地区的庞大帝国,他与清朝的恩怨素来已久,时至乾隆上位,他面对的就是这个与清朝缠斗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庞然大物。   (信源:搜狐网——乾隆横扫准噶尔,屠尽男丁灭族,对当时的世界造成了极大的震撼? )   1758 年的寒冬,中俄边界线上出现一支特殊的队伍。沙俄使者押送着一口棺材,里面装着准噶尔贵族阿睦尔撒纳的尸体。   当这具尸体被送到清朝官员面前时,一场持续 70 年的边疆博弈终于落下帷幕 —— 曾经横跨 500 万平方公里、让康熙雍正两代帝王头疼的准噶尔汗国,彻底从地图上消失。而这具尸体的背后,藏着乾隆皇帝 “永绝根株” 的铁血策略,更浸透着数十万准噶尔人的血泪。   准噶尔汗国是清朝西北棘手“邻居”,它崛起于明末,巅峰时疆域覆盖今新疆及中亚部分地区,兵力强盛可与清廷分庭抗礼。   从康熙年间起,它成清廷心腹大患:康熙三次亲征噶尔丹,虽击败却未根除;雍正九年,清军在和通泊惨败,近万将士丧生。七十多年间,准噶尔时叛时降,如西北毒刺,让两代帝王寝食难安。   转机出现在1754年,准噶尔因汗位争夺爆发内乱,贵族阿睦尔撒纳兵败后率部众和牛羊投奔清朝。他带来准噶尔兵力部署、山川地形,还称“达瓦齐众叛亲离,此时出兵必能一举成功”。   对乾隆来说,这是灭准噶尔的绝佳机会,此前两代帝王已积累军事基础,阿睦尔撒纳投诚可成瓦解准噶尔的“利刃”。   尽管朝堂多数大臣反对“以狼制狼”,认为收留阿睦尔撒纳“有损无益”,但乾隆力排众议决定出兵。1755 年 2 月,五万清军携十四万匹战马,分两路出发。   因准噶尔部众厌倦内乱,清军推进远超预期,大多望风归降。仅四个月,清军攻占伊犁,准噶尔汗达瓦齐带残部逃亡,终被乌什城主擒获押至北京。乾隆登午门受俘,准噶尔汗国看似覆灭。   但这场胜利只是短暂平静。阿睦尔撒纳投奔清朝实则想借清军夺回汗位。清廷将准噶尔拆分为四部,仅封他为“双亲王”,未满足其野心,他的反叛之心渐显。1755年8月,阿睦尔撒纳以打猎为名,突袭伊犁清军大营。   乾隆震怒,于 1756 年正月派定西将军策楞再度西征。此次,清廷改变“剿抚并用”策略,转为“广封以离间”,即大封准噶尔各部首领,瓦解阿睦尔撒纳势力。阿睦尔撒纳失去支持后节节败退,最终带残部逃入沙俄境内寻求庇护。   对乾隆来说,沙俄介入是底线,若放任阿睦尔撒纳在沙俄支持下卷土重来,准噶尔问题将演变为国际争端,甚至引发边疆其他部落效仿。   不过,沙俄并未想为了一个流亡汗王与清朝开战。于是即便他找到沙俄,也并未得到援助,1957年年底便因感染天花去世。1758 年 1 月,沙俄为避免与清朝冲突,主动将阿睦尔撒纳的尸体送至边界。乾隆派人验看确认后,向全国宣告:“准噶尔之患,永远解除。”   但这场 “永绝后患” 的胜利,代价极为沉重。准噶尔部的反复叛降,耗尽了乾隆的耐心。他在秘密谕旨中明确下令,对参与叛乱的准噶尔部落 “永绝根株”—— 男性与老妇一律处死,年轻女子则发充奴婢。   这并非个别将领的军纪败坏,而是系统性的政策:1756 年 8 月,清军对一处投降的准噶尔部落展开清剿,1700 多户平民死于兵戈,上报后不仅未受谴责,反而得到嘉奖;和硕特部沙克杜尔曼吉率四千余人投降,也被清军屠灭,乾隆依旧按军功论赏。   战争与疾病双重打击使准噶尔人口锐减。史料记载,准噶尔原本约 60 万人口,战后不足 20 万,其中 40% 死于传染病,30% 丧于清军刀下,20% 逃往哈萨克或沙俄,10% 被编入八旗或就地为奴婢。   曾经能出十万骑兵的准噶尔汗国,不仅政治实体消失,其文化、语言也渐被遗忘,仅留草原零星传说。   一百多年后,当清朝走向衰落,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时,当年 “十全武功” 的辉煌早已褪色。人们再回望这段历史,看到的不仅是帝国疆域的巅峰,还有那具横跨中俄边界的尸体背后,数十万准噶尔人的悲歌。   正如史料中所记载的那样,乾隆的碑刻依旧矗立,郎世宁的画作仍在流传,但草原上曾经的牧歌,却再也没有响起。

0 阅读:44

猜你喜欢

韫晓生

韫晓生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