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0年,南京一男子创作了一首歌,被判十年有期徒刑。出狱后,他面对母亲年迈、妹

盘盘鸭 2025-10-10 18:21:34

1970年,南京一男子创作了一首歌,被判十年有期徒刑。出狱后,他面对母亲年迈、妹妹病逝、爱人另嫁的残酷现实。他为什么会被判这么重的处罚呢?   2024年成都艺术职业学院的校庆演出后台,77岁的任毅从琴盒里拿出一把褪色的吉他。 琴身内侧贴着张泛黄的纸片,是1979年建邺区法院的无罪判决书复印件,旁边压着1969年写《知青之歌》的原始歌谱。 纸页边缘被摩挲得发毛,"生活的脚步深浅在偏僻的异乡"这句歌词旁,还留着当年狱中用指甲刻的浅痕。 这把吉他里藏着的,不仅是一段知青岁月,更是一个人用9年牢狱换回来的生命重量。   2019年任毅整理旧物时,在吉他暗格里发现了这张判决书。当时他正准备给学生讲《知青之歌》的故事,拆开琴身检修时,纸片从琴腔里掉了出来。 他蹲在地上捡起来,指尖触到"撤销1970年死刑判决"的字样,突然红了眼,1979年出狱时,他把判决书折成小块塞进吉他,后来搬家、换工作,竟忘了这个秘密。 那天晚上,他抱着吉他弹了整夜《知青之歌》,旋律里没有了当年的苦涩,多了些岁月的温柔。   1968年12月,江浦县汤泉公社的知青宿舍。任毅刚把二胡和吉他从箱子里拿出来,同屋的知青就围了过来:"听说你会作曲?给咱们写首歌呗!" 那时他刚下乡,每天跟着农民下田种稻,手掌磨出了水泡,工分却比别人拿得多,他力气大,又肯吃苦,社员们虽不常跟他说话,却愿意把重活交给这个"会乐器的知青"。 夜里,知青们躺在土炕上,有人聊起南京的家,有人哼起老歌,任毅抱着吉他轻轻伴奏,心里却想着:该写首属于知青的歌,把这份乡愁唱出来。   1969年6月,任毅把写好的《知青之歌》抄在笔记本上。他特意在标题下写"南京市第五中学集体词曲",怕自己一个人担不起"创作"的名头。 第一次在知青聚会上弹唱时,有人跟着哼,有人偷偷抹眼泪——"心中的思念飘向了家乡"这句,唱哭了好几个想家的姑娘。 后来,有知青把歌词抄在信里寄给外地的同学,这首歌就像长了翅膀,从江浦传到南京,又传到上海。 任毅没想到,自己随手写的歌,会变成知青之间的"秘密暗号",见面哼一句旋律,就知道是"自己人"。   1970年2月20日,南京娃娃桥监狱的单人牢房里。任毅摸着口袋里被没收前藏起来的半张歌谱,心里满是疑惑:"一首思乡的歌,怎么就成了反革命言论?" 前一天被逮捕时,他看到逮捕证上的编号"3427",还以为是普通调查,直到审讯时,审问者拍着桌子问:"‘偏僻的异乡’是不是在骂农村?是不是想煽动大家回城?" 他反复解释,这首歌只是表达情绪,却没人听。 夜里,他躺在冰冷的水泥地上,把半张歌谱按在胸口,想着母亲会不会担心,想着知青点的伙伴们还会不会唱这首歌——那时候的他,还不知道自己离死刑只有一步之遥。   1970年8月3日,公判大会的主席台上。任毅听到"判处有期徒刑十年"时,腿一软差点摔倒——他以为会是死刑,却没想到是"改判"。 后来他才知道,是许世友将军看到卷宗后说:"凭一首歌判死刑,太荒唐",亲笔改了判决。在石佛寺农场服刑时,他每天凌晨起床喂猪、种菜,晚上在灯下写上诉书。 有次,狱警看到他在纸上写歌词,没骂他,反而说:"好好表现,总有出去的一天。"这句话,成了他9年牢狱里的光,支撑着他一次次修改上诉书,从未放弃。   1979年1月5日,任毅走出监狱大门。母亲拄着拐杖来接他,头发全白了,看到他就哭着说:"你妹妹去年走了,临走前还在喊你名字。" 他跟着母亲回家,看到家里还摆着自己当年的二胡,琴弓上的马尾都断了,却被擦得干干净净。 后来,他去丝绒厂当工人,下班后还是会抱着吉他弹唱,只是很少再唱《知青之歌》,那段记忆太痛,他怕自己唱着唱着就哭了。 直到1983年,有老知青找到他,说想把这首歌录下来,他才重新拿起吉他,把旋律记在新的歌谱上。   如今,任毅的吉他琴盒里,除了判决书和旧歌谱,还多了本厚厚的相册。 里面有他和老知青的合影,有学生们弹唱《知青之歌》的照片,还有他在艺术学院讲课的场景。 每次给学生上课,他都会拿出这把旧吉他:"这把琴陪我走过了最难的日子,它告诉我们,真诚的声音永远不会被埋没。" 去年,他还和当年的知青伙伴们一起,重新录制了《知青之歌》,旋律里没有了当年的悲伤,多了些对岁月的感恩。 那把藏着判决书的吉他,依旧在每个演出的夜晚被轻轻拨动,歌声里藏着的,是一个人用生命证明的——只要不放弃,黑暗总会过去,光明总会到来。       主要信源:(上观新闻——《知青之歌》,一支难以忘怀的歌)

0 阅读:54

猜你喜欢

盘盘鸭

盘盘鸭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