苹果CEO库克抛出惊人言论,振聋发聩!他说:“我们死守中国制造,不是因为中国工厂‘廉价’,是因为没人能替代!在美国凑不齐的精密制造工程师,中国一个省能填满几个足球场!” 库克这番话压根不是什么夸张修辞,而是苹果在中国制造供应链里深耕二十多年摸出的实在结论。所谓“死守中国制造”,本质就是苹果看清了全球制造业格局里,中国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。 从2024年中国制造业时薪8.3美元的数字摆着,比越南、印度高出两倍多,连墨西哥都得低上四分之一,要是图便宜,苹果早该把生产线全搬去东南亚了,何苦砸200亿美元在华搞智能制造投资。 说起来,中国的底气来源于工程师红利,这可不是随便找群工人就能凑数的。西南财经大学算过一笔账,光2020年中国工程师就有1765.3万人,这还没算近几年新增的量,库克说“一个省能填满几个足球场”真不是夸张。 就拿苹果的核心供应商杰士德来说,刚开始跟苹果合作时工程师才2个人,现在硬生生扩到2000人的规模,全是能搞定精密设备的技术骨干。 反观美国,想凑齐一条高端产线的工程师得跨好几个州,印度更别提了,整个国家制造业里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占比还不到4%,连塔塔集团生产个iPhone外壳都曾闹出良品率50%的笑话。 苹果要的不是流水线上的操作工,是能解决问题的技术人,这波人才储备中国攒了三十年,别的国家想学都没地方补。 更绝的是那张密不透风的供应链网络,这才是真正的“隐形资产”。苹果全球200家核心供应商里,80%以上在中国有工厂,不是随便找个地方搭厂房就行的。以郑州富士康为例,方圆500公里内聚集着300多家配套企业,小到一颗螺丝,大到电池模组,上午下单下午就能配齐。 山东创新集团搞的再生铝纯化设备,能把杂质去掉90%以上,直接供应iPhone16Plus的铝合金边框,这种定制化产能根本不是越南那种依赖进口零件的工厂能比的。 印度总喊着要抢苹果订单,2025年上半年智能手机出口是上去了,但查一下贸易数据就露馅了,前四个月进口的电子元件就高达406.5亿美元,基本全来自中国,等于说是帮中国零件做了个组装生意,成本反倒比直接在中国生产高5%-8%。 生产弹性更是把其他国家甩了几条街,这可是苹果这类企业的命门。波司登的例子就能照见中国制造的功力,羽绒服行业平均20天的交付周期,中国工厂能压缩到72小时,从接单到生产再到发货,全靠工业互联网平台连起上下游。 苹果的产线更是如此,要是突然要调整某个机型的工艺,中国供应商能在48小时内完成设备改造,杰士德的微型O型圈装配设备就是这么被逼出来的创新。 最关键的是中国供应商早就不是单纯的“代工”,而是能跟着苹果一起搞创新的伙伴。欣旺达建了锂电池数字孪生工厂,用AI实时优化生产,还能通过AppleVisionPro做虚拟漫游调试,这种技术深度已经能反哺苹果的研发。 山东创新的铝塑分离设备,把处理后的铝屑塑料含量控制在0.1%以下,直接帮苹果搞出了首款碳中和MacMini。苹果要的不是被动听话的生产商,是能一起解决问题的队友,比如当年开发防水工艺,杰士德硬生生造出高精度装配设备,才满足了iPhone的防水要求,这种磨合出来的默契,换个新供应商没个三五年根本培养不出来。 那些喊着“供应链转移”的论调,多半没算过真实成本。印度工厂看似人工便宜,但政策一天三变,小米被冻结账户的例子摆着,外资进来容易出去难;越南盾汇率贬得厉害,进口零件成本蹭蹭涨,综合成本反而比中国还高。苹果不是没试过转移产能,把部分iPhone产线挪到印度后,要么良率不达标,要么零部件断供,最后还是得把产能转回来。 说到底,中国制造的不可替代,是工程师、供应链、弹性产能和创新能力拧成的一股绳。库克心里门儿清,所以才会说“没人能替代”——毕竟真金白银砸出来的经验,骗不了人。
在中美芯片竞争这事上,日本人瞅见个挺有趣的情况:美国一门心思拿高端芯片要和中国比
【1评论】【26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