刷屏的诺奖,再次印证了教育的一个关键分歧,在于能否包容非主流。 这两天,2025诺贝尔奖逐步揭晓,而奖项得主们的人生故事,更是一个比一个精彩: 👉获物理学奖的马蒂尼斯为梦想出走大厂 他曾带领谷 刷屏的诺奖,再次印证了教育的一个关键分歧,在于能否包容非主流。 这两天,2025诺贝尔奖逐步揭晓,而奖项得主们的人生故事,更是一个比一个精彩: 👉获物理学奖的马蒂尼斯为梦想出走大厂 他曾带领谷歌团队,6年肝出200多篇论文,证明了“量子霸权”。但仅半年后,他就从大厂离了职。 那时,团队其他人对继续深耕不太乐观,因为接下来的研究极可能失败,唯独马蒂尼斯不愿放弃。权衡之下,他转而加入澳洲一家初创公司,另行打造一台量子计算机,再多做些开创性的工作——这是他毕生的梦想。 👉生物学奖得主坂口志文更是典型的“叛逆东亚小孩” 他曾毫不犹豫地从名校退学,为了研究免疫学,到一家癌症中心做无薪研究员。可就在他获得初步成果时,他研究的假说被学界主流认为不正确,坐了近十年“冷板凳”。 但他坚信研究的价值,没有更换方向,而是选择把一件事做到底,甚至一度需要妻子帮忙饲养实验小白鼠来维持研究。直到学界大咖的团队复现了他的成果,成为了他的坚实支持者。 👉获化学奖的北川进的信条则是,努力发现“无用之用” 他起初研究的多孔材料并无明确用途,以致于他后来申请资助时,屡屡碰壁。 但他没有因此放弃,终于创造出了一种材料结构,可以在不改变形状的情况下高效吸附气体,并制作柔性材料。从“无用”到“有用”,他等待了整整27年。 如今,我们似乎习惯了成功的固定公式:高分、名校、高薪,甚至成为衡量教育价值的默认标尺。但诺奖得主们似乎都不太注重什么成功准则,他们数十年执着于一个曾被视为冷门,甚至逆流的方向。 他们的故事传递出一个相似的信念:真正的探索和创新,源于一份不急于求成、不囿于功利的纯粹。 他们中很多人甚至是大器晚成。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古迪纳夫以97岁高龄成为最年长的诺奖得主。他30岁才入行,年过半百才正式研究电池材料。更是说明,成功不需急于求成。 当然,诺奖也不是唯一的标准,但有远大目标绝非坏事。教育的终极使命,或许就是培养这种长期主义的气质。 就像坂口志文深信“万物皆需时间”:真正理解一件事,并非读点什么就能立刻做到。首先,需要时间让头脑中的知识在合适的位置沉淀下来;进而,还需要时间才能熟练运用它们。 外滩君过去也写过诺奖故事,可点击查看👇
当年,侄子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并从事科研工作。晋升副教授的时候落选了,学历、成果
【3评论】【1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