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灭亡,到底清军战绩多,还是李自成战绩更大?谁捡了谁的漏?严格来说,李自成先后消灭了,明军丁启睿军团,杨文岳集团,傅宗龙军团,孙传庭军团。 崇祯年间,明朝虽已风雨飘摇,但架子还在。中央有皇帝,地方有督师,兵部还有制度,南北还有军队。 问题是,这些年财政严重崩溃,地方官员贪腐严重,兵员素质下降,百姓怨声载道。李自成此时从陕西一带起事,原本只是众多流寇之一,后来一步步打出了势力。真正让他站上主角位置的,是他连续击败了明朝几位重臣级别的将领。 丁启睿,这位是天启年间起家的老将,一直在陕西一带对付流寇。李自成最早与他交手时还处下风,但在崇祯六年以后,局势逐渐反转。 尤其是在河南区域,李自成的军队灵活机动,丁启睿那种按部就班的传统打法完全跟不上节奏。最终,这位老将败退不止,兵力损耗严重,可以说是李自成进阶过程中的第一块踏脚石。 接着是杨嗣昌和文臣系统的代表杨文岳。这两位合起来代表的是明朝中后期那种文官主导军事的典型模式。 督师制度在崇祯时期频繁更换,杨文岳在任上时,虽然也想整顿军纪、恢复秩序,但纸上谈兵的痕迹太重。 李自成在他们的手下基本是一路畅通,兵锋所指,明军防线节节败退。如果说丁启睿的败是战术落后,那杨文岳的失败就是战略判断有误。 李自成正是在他们的无力阻挡下,把河南、陕西逐渐纳入掌控,为后来的进京铺平了道路。 而要说真正让李自成名声大噪的,还是傅宗龙和孙传庭。傅宗龙是明末少数能打的武将之一,对流寇有一定压制力,但他的问题是参战频率不高,调度不及时。 李自成在其防区内逐步发展势力,傅宗龙虽有反击,但始终未能形成合围之势。相比之下,孙传庭是个更有代表性的角色。 他是崇祯后期少数被寄予厚望的名将,曾被称为“中兴希望”。他对李自成的打击非常坚决,也确实给李军带来过一定麻烦。 但问题出在后勤和皇帝的多疑上。孙传庭临战前被皇帝召回,前线军心受挫,李自成趁势而入,一战成名。可以说,孙传庭是李自成最强的对手之一,但最终还是死于战阵,成了李自成坐大过程中的最大牺牲者。 也正因为有了这一系列胜利,李自成的势力迅速扩展,最终兵临北京。崇祯皇帝自缢煤山,李自成进京称帝,这个时间点非常关键。 因为此时的清军尚未南下入关,明朝的中央政权事实上是被李自成终结的。虽然他在北京的统治时间很短,但从政权更替的角度讲,明朝是死于内乱,而非外敌。 从这个角度看,李自成更像是那个真正打碎明朝旧秩序的人,而清军则是那个捡起碎片、逐步建立新秩序的继承者。 虽然清军后来统一全国、建立清朝,历史影响力更久远,但在“谁灭了明朝”这个问题上,李自成确实干了更多的活。 总结来看,李自成的战绩在战术和战略层面都具有决定性意义。他不是简单的乱党,也不是靠运气进京,而是靠一场又一场实打实的胜利,一步步瓦解了明朝的军事核心。
“谷道破裂而死”,其状之惨!1126年冬夜,宋徽宗最宠爱的小女儿,被灌下了几杯烈
【5评论】【35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