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过观察特朗普对高市早苗的态度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测他对中国的真实立场。特朗普对石破茂态度冷淡,显然是因为石破茂在日美、日中关系上未能符合他的期待。 相比之下,高市早苗与安倍一样,在反华议题上态度鲜明,甚至不惜充当美国的马前卒。对于这样的角色,特朗普即便不公开表态,内心恐怕也是乐见其成。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2025年重返白宫后,其对华政策延续了贸易摩擦的基调。他签署行政令,将对华关税休战期延长至11月,同时针对特定商品加征税率。这反映出特朗普团队对中美经济脱钩的坚持。日本作为美国在亚太的重要盟友,其领导人的更迭直接影响华盛顿的战略布局。 石破茂于2024年10月就任首相时,特朗普虽发出贺词,但后续互动仅限于正式电话和会晤,缺乏热情。石破茂强调日美同盟,却在对华经济联系上寻求平衡,避免过度对抗。这与特朗普期望的盟友全力配合反制中国相悖,导致美日贸易谈判进展缓慢。2025年2月,两人白宫会晤聚焦经济合作,但未触及敏感议题,显示特朗普的保留态度。 高市早苗的崛起则带来不同景象。她继承安倍晋三的保守路线,在对华问题上立场鲜明,常批评中国扩张行为,支持日本参与美国印太战略。2025年10月,高市早苗赢得自民党选举,成为首位女性首相。特朗普迅速在社交平台发文,称赞她为“备受尊重的智慧与力量之人”,视其当选为日本的重大利好。这与对石破茂的简短回应形成对比。 高市早苗曾公开主张减少日本对华经济依赖,推动部署美国导弹应对区域威胁。她2025年4月访问台湾,与当地领导人会晤,重申“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”。这种鹰派姿态契合特朗普的“美国优先”原则,后者视此类盟友为遏制中国影响的关键。高市早苗上任后,美日情报共享机制加强,体现特朗普的战略倾斜。 特朗普对石破茂的冷淡源于后者在日中关系上的谨慎。石破茂上台后,推动国防预算增加,但拒绝完全切断对华供应链,强调多边对话。这不符合特朗普团队的预期,后者要求盟国同步加压中国。2025年上半年,美日贸易峰会期间,两人会晤时间短暂,特朗普仅提及赤字问题,未深入讨论安全合作。 石破茂的平衡外交引发党内不满,经济压力加剧,最终于2025年9月7日宣布辞职。他的离任标志着日本政坛转向更保守的方向。高市早苗在竞选中强调宪法修订,允许日本更积极参与国际事务,这与特朗普的联盟强化目标一致。她的反华言论在议会辩论中反复出现,列举中国军力数据,呼吁提升自卫能力。特朗普虽未直接评论,却通过政策协调体现认可。 高市早苗的反华立场源于其政治背景。她长期批评中国知识产权问题,支持移除争议海域的中国浮标。这种观点与安倍时代一脉相承,推动日本融入美国主导的区域框架。特朗普第二任期内,对华策略包括10%普遍关税和针对科技产品的25%加税。高市早苗团队密切监控这些动态,起草文件支持美方举措。 她公开演讲中,阐述对华经济脱钩必要性,承诺加强美日军事演习。这类行动暗示特朗普视她为可靠伙伴。相比之下,石破茂的犹豫导致其支持率下滑,党内压力迫使辞职。高市早苗胜出后,特朗普的贺词凸显对反华角色的青睐。美日关系由此深化,共同应对印太挑战。特朗普的举动虽表面模糊,却通过盟友选择透露对中国的强硬意图。 日本自民党内部选举反映出对美政策的分野。高市早苗在2025年夏季集会上,回应提问时承诺推动情报共享,强调与美国同步遏制中国影响。这让她积累党内优势,最终接任首相。特朗普的对华行政令频发,如8月11日修改关税率,针对中国商品。这与高市早苗的立场呼应,后者主张日本提升导弹防御能力。石破茂时期,日美关系虽稳定,但缺乏深度合作。 他的辞职后,高市早苗迅速巩固同盟,10月底特朗普访日,两人会晤聚焦印太框架。特朗普的战略意图通过此类互动显现:他期望盟友充当反华前哨。高市早苗不惜配合美国,这符合特朗普的预期。尽管公开言辞柔和,实际政策延续对抗。高市早苗的上位强化了这一趋势,美日中关系更趋紧张。 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对华政策强调盟友协调。他延长关税休战期,同时推动东南亚国家参与反制。高市早苗的鹰派路线助长这一势头。她支持日本核政策调整,考虑允许美国核武器进入,以应对中国威胁。这与特朗普的核威慑理念相合。 石破茂的冷遇源于其不愿完全依附美国,在日中平衡上坚持自主。2025年4月贸易峰会后,石破茂面对媒体回避对华细节,党内不满渐起。高市早苗则在选举中稳步推进,赢得支持。特朗普的社交发文虽未点名,却指向她的角色。 这种默契反映出特朗普对反华盟友的乐见。美日合作深化,直至任期推进。高市早苗的立场虽激进,却在现实压力下获得认可。特朗普通过观察日本领导更迭,间接表达对中国的真实态度。
特朗普为何反复对华让步?日媒:美国远赶不上中国,不足中国一半。日本亚洲时报在9月
【29评论】【35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