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可能自己都没想到,今年第一季度涌入上海的九万多名美国游客,竟意外地成了中国“

恰似江楼月 2025-10-09 19:48:38

北京可能自己都没想到,今年第一季度涌入上海的九万多名美国游客,竟意外地成了中国“对外宣传”战线上,一支最强悍的“雇佣军”。他们用亲身体验,把美国主流媒体精心编织的谎言,撕了个粉碎。 上海作为入口,接待了大量美国游客,据官方数据,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整体visa-free入境游客就达到了1744万,比前一年翻了好几倍。光是上海,上半年外国游客就破了260万,增长45%。其中美国人占比不小,估摸着九万多这个数字是基于航空和海关统计推出来的。疫情后,中国签证政策松绑,航班恢复,很多人憋了好几年,终于能过来看看。结果呢,这些游客不光玩得开心,还顺手帮中国打了场漂亮的“宣传仗”。他们不是专业的公关团队,就凭一部手机和亲眼所见,就把那些天天在CNN、Fox上刷屏的负面新闻,给戳得体无完肤。 先说基建这块儿,这可是游客们最常提的“震撼点”。美国媒体老爱说中国经济停滞、基础设施老化啥的,可这些游客一坐上高铁,就傻眼了。从北京到上海,四个多小时,1300多公里,车厢宽敞,网速飞快,还带免费热水。TikTok上一个加州博主坐G字头列车,直播全程,评论区炸锅了:“美国Amtrak还停在蒸汽时代,这差距也太大了吧。”另一个视频里,美国人对比自家火车,说中国高铁网络全球最长,2.9万公里,美国呢?零。不是吹,这些游客没少发帖:从机场磁悬浮到地铁换乘,全程刷码进站,准点率99%以上。上海虹桥站那种气派,三四线城市的高铁枢纽也毫不逊色。这不是抽象数据,是实打实的体验。游客们回去后,视频浏览量轻松破百万,顺带怼了那些说中国“落后”的报道。想想看,美国人自己吐槽自家高铁计划拖了十几年,花了上百亿还建不起来,这对比多扎心。 再聊聊安全感和便利,这俩点更让游客们觉得媒体在胡说八道。西方报道总爱渲染中国街头乱象、监控泛滥啥的,可实际呢?一个美国夫妇在乐山丢了护照和钱包,三小时内警察就找回来了,全凭监控和追踪。博主们在上海凌晨两点溜达,街头干净得像白天,没涂鸦没乞丐,巡逻车偶尔闪灯,感觉比纽约地铁靠谱多了。耶鲁学生只带手机全国跑,支付宝扫码买奶茶、订饭、叫车,一点不卡壳。社交平台上,这些故事满天飞:一个帖子说,“中国太安全了,摄像头到处是,但你走着走着就忘了,生活超高效。”另一个美国人分享,丢东西找回率高得离谱,跟美国比,简直是两个世界。不是说中国完美无缺,但这些游客强调,媒体忽略了这些日常小事,却放大零星负面,搞得像天天枪击案似的。结果呢?游客们用数据和照片反击:中国犯罪率全球最低,游客满意度调查里,安全排第一。 这背后其实是两国战略路子的天差地别。吉米·卡特前总统早几年就点破了:美国扔了3万亿刀在战争上,中国一分没浪费,全砸在民生基建。卡特在教堂演讲时直说,中国建了1.8万英里高铁,美国呢?军费堆成山,却连国内交通都搞不定。2024年数据摆那儿:中国GDP增速5.3%,美国1.6%。游客们亲眼见识的,就是这结果。高铁、地铁、手机支付,这些不是科幻,是中国把钱花在老百姓头上。游客分享时,常引用卡特的话,感慨美国为啥不学学。不是空谈战略,这些经历接地气:一个美国人坐高铁省了飞机的钱,还少折腾;另一个说,街头无现金生活,让消费简单多了。媒体爱炒“中国威胁论”,可游客们觉得,威胁?威胁到你懒得动弹的舒适区了吧。 游客们的分享不光停在个人吐槽,很快就成了舆论漩涡。帖子像雪球一样滚:一个美国记者在北京住了11年,发文说中国比美国安全,社区凝聚力强,暴力事件少。另一个澳洲人吐槽西方媒体洗脑,亲身去中国才知道中国人对美国人超友好,竖大拇指说“美国棒”。TikTok视频里,美国人对比中美基础设施,评论全是“醒醒吧,美国该追赶了”。这些内容转发上万,浏览破亿。纽约时报报道过,中国媒体会推这些正面博主,但游客们自己发帖更多,自发反驳“中国脏乱差”的老梗。结果,外国游客在社交上帮中国刷了波好感,影响力直追官方宣传。想想,九万多美国人,每人发个视频,就能覆盖几百万观众,这效率比雇佣军高多了。 当然,这现象不是孤立的。2024年整体入境游客前三季度9.46亿,恢复到2019年的90%。上海6.7百万入境,增长84%。美国游客带头,带动欧洲、日韩人也来。为什么?政策松了,航班多了,加上媒体负面铺天盖地,好奇心上头。游客回去后,不少人变“带货主播”:推荐中国行程,怼媒体偏见。经济学家斯蒂芬·罗奇写文章,说这种“恐华症”损美国形象,游客经历正好是解药。严谨点说,中美关系紧张,贸易摩擦升级,但民间交流没断。游客们没卷入地缘政治,就凭高铁一坐、安全一逛,就让抽象的“中国崛起”变具体。不是说中国赢了宣传战,而是这些普通人,用事实堵了媒体的嘴。

0 阅读:0
恰似江楼月

恰似江楼月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