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太阳]他裸捐给国家2000亿,96岁去世时享受国葬规格,儿子却开出租谋生,这位

蒙图信众 2025-10-09 19:25:28

[太阳]他裸捐给国家2000亿,96岁去世时享受国葬规格,儿子却开出租谋生,这位被誉为“爱国者”的金融巨子,为何将子女的后路彻底堵死,却将毕生心血分文不取献给祖国? (信息来源:百度百科——庄世平) 早在2004 年93 岁的庄世平因病躺在病榻上时,便做出了震撼世人的决定:将南洋商业银行、澳门南通银行及个人全部资产总计约 2000 亿港元无偿捐给国家。 遗嘱中还白纸黑字写明 “子女不得继承分毫”。少有人知晓,这位将全部资产裸捐给国家的老人,其长子庄荣叙正开着二手巴士穿梭在城市街巷,子女或住廉租房,或靠普通工作谋生。 这份 “对国家慷慨、对子女吝啬” 的老人,从来不无情,他用一生铺就为子女计深远的父爱,他不要子女做依附光环的 “豪门继承人”,要他们做能凭自身立足天地的独立个体。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已在香港金融界崭露头角的庄世平,拒绝了香港贵族名校的诱惑,坚持将六个子女全部送回内地就读公立学校。 寒暑假里,锦衣玉食的度假从不在日程中,取而代之的是广东农村的农场劳作,孩子们跟着农民插秧、割稻、喂猪,手掌磨出厚茧也不许流露半分娇气。 面对旁人不解,他只淡然阐释:“现在让他们尝点苦,将来才不会被甜日子困住。” 这份对苦难价值的认知,源于他在战火中淬炼的人生智慧,那些在东南亚组织华侨募捐、冒死运送抗战物资的岁月,早已让他看透物质依赖的脆弱。 他刻意让子女远离 “银行家后代” 的光环,正是要他们早早懂得:人生的底气从不是父辈的财富,而是自己能扛事的肩膀。 1978 年,南洋商业银行已初具规模,庄世平却特意立下家规:家族若涉足实业,仅允许大房儿子参与基础管理,二房、三房子女一律不得经商。 面对 “为子女留后路” 的劝说,他态度坚决,那些因争产反目成仇的豪门悲剧,让他决心不让子女陷入名利泥潭。 他从不教子女 “如何管钱”,只在日常点滴中传递 “如何做人”。那些细碎的准则在子女心中种下尊重与责任的种子,而他自己更是以清贫作表率。 在香港跑马地的住所里,老旧木箱与用了二十年的床见证着清贫,他自己的西装洗得发白,夫人的短裤由碎布拼接而成,每月薪水与普通员工持平,终其一生未在香港购置房产。 当他宣布遗产继承的决定时,长子庄荣叙正靠开货车维持家用,外界不乏抱不平之声,却不知这份抉择藏着最深沉的考量。 这位金融先驱,早已将个人财富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,更清楚未经磨砺的财富只会成为枷锁。 他用一生践行着 “我所拥有的一切,都是这个国家给予的” 信念,也用这种方式为子女斩断物质依赖。 后来,长子庄荣叙开巴士、货车三十余年,同事们直到他父亲去世后才知晓其身份,而他始终谦和淡然,那些拆船、送货的经历,早已让他懂得 “凭双手吃饭就是体面”。 次子庄荣基放弃香港优渥生活,深入内地偏远地区筹建图书馆,将 “国家要强大,先要有读书人” 的家训化作行动。 三儿子庄荣新在父亲去世后为未竟公益奔走,坚持自付差旅,恪守 “做善事要善到底,不揩油” 的教诲。 女儿庄荣华则在深圳创办留守儿童成长营,延续着 “多帮别人,心里才踏实” 的家风。 六个子女无一人涉足政商界,却都在平凡岗位上活成了独立踏实的模样,这份精神富足远比万贯家财更经得起岁月考验。 庄世平的父爱,从来不是 “把最好的给你”,而是 “为你的未来铺好路”。 他深知真正的安全感从不是金山银山,而是子女自身的能力与品格;真正的传承不是财富交接,而是精神延续。 2007 年香港街头的那场国葬上,96 岁的庄世平灵柩覆着五星红旗,李嘉诚亲自扶灵,数万人含泪送行。 如今庄世平博物馆里,旧办公桌与泛黄家书静静陈列,信纸上 “好好做人、踏实做事” 的字迹力透纸背,这便是他留给子女最珍贵的遗产。 这份 “留德不留财” 的抉择重新诠释了 “为子女计深远” 的真谛,最好的父爱从不是给予多少物质,而是教会子女无论身处何种境遇,都能靠自己的力量活成一束光。

0 阅读:93
蒙图信众

蒙图信众

蒙图信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