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亿中国人养不起高速?8年亏空6万亿,美国高速免费却能盈利。美国的高速随便上,

快乐小鼠 2025-10-09 18:49:34

14亿中国人养不起高速?8年亏空6万亿,美国高速免费却能盈利。美国的高速随便上,不收费,最后还能盈利,可中国的高速要收费,反而还亏欠,8年时间足足有6万亿的亏空,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     你看这事儿怪不怪?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超过18万公里,稳坐世界头把交椅,账本上却写着数万亿的“亏损”。另一头,美国的高速公路号称“免费”,资金居然还有盈余。   这可不是谁家经营水平高下的问题。这背后,藏着中美两国对于国家级基础设施这笔大账,从根子上就完全不同的算账思路和价值哲学。我们今天就从三个层面,把这两本截然不同的国家账本给掰扯清楚。   钱到底从哪儿来?一笔路费的两种收法   我们先聊聊钱。其实,不管是“免费”还是“昂贵”,都只是一种感觉,路不是凭空长出来的,每个开车的人都在买单,关键看这笔钱是明着收还是暗着收。   中国的玩法很直接,就是“谁用路,谁给钱”。高速口那一个个收费站,每天能收上来大约15个亿,账目清清楚楚。   这种“交易式”付费的好处是公平,跑得多交得多,但缺点也很明显,每次过杆交钱,都像是在提醒你“这路很贵”,体验上有点痛。   美国人就聪明多了,他们搞的是“融入式”付费。钱主要来自燃油税,每加一加仑汽油,就有0.184美元进了联邦公路信托基金的口袋,州里还得再加一点。这笔钱混在油价里,神不知鬼不觉地就交了,让你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。   这套系统每年能贡献超过400亿美元,而且在2022年,这个基金花完各种开销居然还有的剩。   美国的隐形账本可不止燃油税这一项。公路沿线的服务区经营权、天价广告牌,甚至早年通过法案获取的土地增值收益,都是闷声发大财的渠道。   不过,这种模式的边界也开始模糊了。随着电动车越来越多,美国的燃油税根基正在被动摇。加州等地已经开始琢磨着,要不要也学着设点收费站,把这笔“看不见的账”重新变成“看得见的账”。     中国的巨额债务,很大程度上是时间和空间共同作用的结果。说白了,就是在最短的时间里,挑战了最难修路的地方,成本自然是指数级往上涨。   我们先算“时间账”。美国州际高速系统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艾森豪威尔时期开建的,那时候成本低,贷款也早就还清了,现在基本就是个维护的活儿,进入了“成熟盈利期”。   而中国呢?近20年才进入建设爆发期,等于把人家几十年的活儿压缩到一起干了,7万亿的债务总额和每年超过5000亿的利息,都集中在这段时间爆发,妥妥的“建设还贷期”。   再看“空间账”。美国高速早期主要修在平原地带,一马平川,每公里成本不到3000万美元。中国要实现“县县通”,就得遇山开山,遇水搭桥。在贵州那样的山区,桥梁隧道一多,每公里成本能飙到2个亿。   在西部戈壁,风沙侵蚀又带来了高昂的养护成本。这种高昂的初始投入,直接反映在了运营报表上,比如云南有家路企,一年收10亿过路费,光利息支出就得12亿,纯粹是赔本赚吆喝。   更有甚者,像G7京新高速的某些偏远路段,收上来的钱连电费都不够付。     如果我们只盯着财务报表上的盈亏,那格局就小了。高速公路的真正价值,根本不是几个数字能衡量的。中国那本“亏损”的账,背后记着一笔无法用金钱计算的战略资产。   这笔资产是什么?是关键时刻的军事后勤保障能力,是对新疆棉花这类关键产业链的掌控力,是吸引贵州大数据中心这样高新产业落地的吸引力,更是我们领先全球并对外出口的桥梁隧道技术。   它连接了无数偏远地区,实现了经济和信息的流动,这种社会公平的价值,远非通行费所能覆盖。   美国的“骨架式”路网,初心就是最高效地连接大城市,服务商业流通,追求的是经济效率。但这种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现,一些早期修建的公路,比如底特律周边的,已经面临老化失修的窘境。   当然,玩法也不只中美两种。日本把公路公司私有化上市,让服务区高度商业化去赚钱;德国则搞公私合营,把过路费打包成金融产品卖给公众。这些都是在国家战略和市场效率之间寻找平衡的尝试。   说到底,中国高速公路那近6万亿的亏损,更应该被看作是一笔为国家长远未来进行的集中、前置的战略投资。这是一本“发展账”,而不是“亏损账”。   中美两本账本的差异,本质上是发展阶段和国家优先级的不同。我们是用短期的财务赤字,换取了长远的战略纵深和社会公平。   而美国,在享受早期红利的同时,也面临着如何为老化的系统注入新活力的挑战。衡量一条路网是否成功,最终看的不是资产负债表,而是它承载的国家未来。   有的网友认为“当年呢,有这么个接轨的说法,啥啥与国际接轨,接来接去,这是接不上去的。”   除此之外还有网友觉的“开玩笑吧。把高速包给私人经营,看看能不能亏损”

0 阅读:0
快乐小鼠

快乐小鼠

欢迎大家点赞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