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没有日语,中国人就没法说话了!”中国近代史研究员称:“我们现在说的话,绝大多数

烟雨评社 2025-10-09 11:53:03

“没有日语,中国人就没法说话了!”中国近代史研究员称:“我们现在说的话,绝大多数都是日语!”可事实果真如此吗? 先得搞清楚所谓 “汉语多来自日语” 的说法从哪儿来。这其实和 19 世纪的历史背景有关,当时日本明治维新早于中国,率先用汉字翻译西方的新思想、新技术,创造了一大批 “和制汉语”。 比如 “文化”“法律”“革命” 这些词,看着是汉字,实际是日本学者从中国古典文献里挑出旧词赋予新含义,或是直接用汉字构词法新造的。甲午战争后,大批中国学生赴日留学,这些词汇随着日本的书籍刊物传入中国,确实填补了当时汉语里对应西方概念的空白。 那位研究员可能就是看到这类词汇的普及,才得出了 “绝大多数是日语” 的结论,但他显然没看具体的统计数据。 有学者专门做过系统研究,整理出《现代汉语日源词词表》,还建了一个跨越百年、360 万字的语料库,里面包括《申报》《鲁迅全集》这些代表性文本。统计结果很明确:汉语总词形有 19702 个,日源词只有 926 个,占比才 4.7%;就算看使用频率,日源词也只占 8.1%。 更关键的是,这些日源词大多集中在法律、政治、哲学等特定领域,比如 “宪法”“民主”“美学”,而日常生活里最常用的 5000 个词中,日源词只有 457 个,占 9.1%。换句话说,咱们每天说的绝大部分话,像 “喝水”“走路”“家人” 这些基础词汇,跟日语压根没关系,怎么可能 “没法说话”? 更有意思的是,词汇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,中国传给日本的词其实一点不少。很多人不知道,“化学” 这个词就是中国学者创造的,最早由王韬在 1855 年命名,后来通过上海的《六合丛谈》传到日本,直接取代了日本原本的译名 “舍密”。 还有 “经济” 这个词,虽然现在有人以为是日源词,但其实中国古代就有 “经世济民” 的说法,日本学者只是借用这个旧词来翻译西方的 “economy”,后来又传回中国,属于 “出口转内销”。 洋务运动时期,中国学者徐寿在江南制造总局翻译化学书籍,创造了 “锌”“锰”“镁”“氢” 这些元素名称,用汉字的音形义结合来对应英文发音,这些词后来也被日本直接采用,至今没变。 早期中日学者都在独立翻译西方概念,不存在谁依附谁的情况。明末清初,徐光启就和传教士合作翻译《几何原本》,创造了 “三角形”“平行四边形” 等数学名词,比日本的 “兰学者” 翻译 “重力”“引力” 还要早。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,西周、福泽谕吉这些学者一边批评汉字,一边又不得不靠汉字造词,因为汉字表意清晰、构词灵活,比拉丁化文字更适合翻译复杂概念。这种 “一边批判一边使用” 的矛盾,恰恰说明汉字本身的生命力,而不是汉语需要依赖日语。 那位研究员的说法,其实是夸大了特定历史时期的词汇影响。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,确实有上千个和制汉语传入中国,但这是当时中国学习西方、推动现代化的需要,属于文化交流的正常现象。 就像现在我们用 “克隆”“互联网” 这些音译或新造词,并不代表汉语离了这些词就无法运转。汉语从来都是在吸收外来元素中不断发展的,但根基始终是自己的,从甲骨文到现在三千年的传承从没断过,这点从来没变过。 说到底,把 “部分领域的词汇借用” 说成 “绝大多数是日语”,显然是没搞懂词汇交流的历史和统计数据。 中日两国借着汉字这个共同工具互相借鉴,才让双方的语言都更丰富,这是文化交流的佳话,而不是谁依附谁的证明。汉语的生命力,从来不是靠外来词汇撑起来的,这点看看我们每天说的话就一目了然。 所以说日语词汇是汉语发展的“调料”,不是“主食”。没有日语,中国人照样能说能写,只是可能会少些“洋味”。毕竟汉语几千年的积淀,靠的是自身强大的生命力,而非外来词汇的堆砌。下次再说“没日语就不会说话”,得先问问汉语同不同意! 信源:中国网《中日近代热衷用汉字造新词 这些和制汉语你或用过》

0 阅读:87

评论列表

锦城布衣

锦城布衣

5
2025-10-09 12:17

放屁

烟雨评社

烟雨评社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