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2年,开国少将尤太忠视察部队,见一副团长好生眼熟,暗骂一句大事不好,立刻打电话给开国中将吴克华:“怎么那么大的事你也瞒着我?” 一次普通的部队视察,却让开国少将尤太忠大吃一惊。当他看到一个年轻副团长时,那熟悉的面孔让他瞬间明白了什么。这个发现让他坐不住了,立马给老战友吴克华打了个电话。这通电话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军中往事? 一次普通的部队视察,却让开国少将尤太忠大吃一惊。当他看到一个年轻副团长时,那熟悉的面孔让他瞬间明白了什么。这个发现让他坐不住了,立马给老战友吴克华打了个电话。这通电话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军中往事? 尤太忠这个人在军中算是个传奇。1916年生人,河南老乡,从一个穷苦农民的儿子一步步走到开国少将的位置,靠的就是真本事和硬功夫。抗日战争那会儿,他还是个毛头小伙子,跟着八路军在太行山里打游击,那股子拼命的劲头让人印象深刻。 到了解放战争,尤太忠已经是能独当一面的指挥员了。淮海战役、渡江战役,哪场大仗都有他的身影。新中国成立后,朝鲜战争爆发,他又跟着志愿军过了鸭绿江。1955年授衔时,他被评为少将,这个军衔来得实至名归。 吴克华比尤太忠年纪稍大一些,两人在战争年代就是老搭档了。吴克华这人有个特点,就是特别较真,从来不搞特殊化。别人家的孩子要是当了兵,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,他倒好,儿子在部队当副团长了,连老战友都不说一声。 1982年这一年,尤太忠接替了一个重要职务,需要到各个部队去视察。这种工作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,毕竟在军队干了大半辈子,什么场面没见过。但是这次视察,却让他遇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。 那个副团长一出现,尤太忠就觉得不对劲。这孩子的眉毛、眼睛,甚至说话的神态,都跟吴克华如出一辙。尤太忠在军队摸爬滚打这么多年,眼力劲儿自然不差,他马上就猜到了这个年轻人的身份。 回到办公室,尤太忠越想越不是滋味。按照军队的规定和惯例,高级干部子女在部队任职,上级领导都应该知情。吴克华这么做,要么是有什么特殊考虑,要么就是故意瞒着他。不管是哪种情况,作为老战友,他都觉得应该问个明白。 电话打过去,吴克华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。他也没有否认,直接承认了儿子在部队的事情。但是他的解释让尤太忠有些意外,原来吴克华是故意不说的,就是希望儿子能够凭自己的本事在军队里闯出一片天地。 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军队里并不多见。大部分高级干部的子女进入部队,多少都会得到一些照顾,这也算是人之常情。但是吴克华偏偏不走这条路,他觉得这样对儿子的成长没有好处,反而可能害了他。 吴晓伟这个名字在部队里算不上响亮,但是他的工作能力却得到了大家的认可。从基层干起,一步一个脚印,没有人知道他是将军的儿子。他的每一次晋升,都是靠自己的真本事争取来的,这一点连挑剔的老兵们都不得不服气。 这件事在军中传开后,引起了不小的反响。有人说吴克华做得对,这样培养出来的干部才能真正担当重任。也有人觉得他有些过于严苛,毕竟血浓于水,适当的关照也是应该的。但不管怎么说,吴克华的做法确实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品格。 几年后,吴晓伟已经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团级干部,他的军事素养和指挥能力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。更重要的是,他在部队中赢得了战士们的尊重,这种尊重不是因为他的父亲,而是因为他自己的品格和能力。 尤太忠后来回想起这件事,总是感慨良多。他觉得吴克华的做法虽然有些”绝情”,但是从结果来看确实是正确的。一个人如果从一开始就依靠家庭背景,很难在困难面前真正成长起来。只有经历过磨练,才能担当起重任。 这个故事在军队里传了很多年,成为了教育年轻干部的典型案例。它告诉人们,真正的关爱不是给予特殊照顾,而是让孩子在正确的道路上自立自强。吴克华用他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做革命军人的家风,什么叫做共产党人的品格。 时间过去了几十年,当年的那些当事人大多已经离世,但是这个故事依然在军营里流传。每当有人谈起军人子女的教育问题时,总会有人提起吴克华和他儿子的故事,提起那通让两位老将军都难忘的电话。 老一辈革命家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深思。在你看来,吴克华这种”隐瞒”儿子身份的做法是对是错?现在的军人家庭又该如何教育下一代?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,说说你身边类似的故事。
如何看待“历史进入了垃圾时间”这一观点?
【1评论】【3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