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银行干了8年的邻居大姐,昨天一句话点醒我。 她说,你把10万块钱,死期存个五年,图啥? 图那总共六千出头的利息? 我说是啊,利率看着高点。 大姐在小区门口的社区支行做综合柜员,8年里见多了像我这样盯着“高利率”存死期的人。 她边擦柜台边往我这边凑了凑,声音压得低了点:“你算过没?10万存五年死期,年利率大概1.25%,到期总共6250块利息。可这五年里,你敢保证家里一点急事都没有?” 她指了指柜台里的档案柜,说前阵子有个阿姨,也是存了10万五年死期,结果孙子突然得肺炎要住院,急着用钱只能提前取,最后只拿到几百块活期利息,阿姨当场就在柜台掉眼泪,说早知道不贪那点高利率了。 我愣了愣,说自己想着家里暂时用不上这笔钱。大姐摇了摇头,从抽屉里翻出个旧笔记本,上面记着她跟客户聊的家常:“去年有个小伙子,跟你一样想法,存了8万五年死期,结果今年想凑首付买房,钱取不出来,只能找亲戚借钱,还多付了不少人情。 你以为‘暂时用不上’,可生活里的事哪能掐得那么准?孩子上学、老人看病、自己换工作,哪样不要钱?死期一存,钱就等于被锁死了,真遇到事只能干着急。” 她又拿起计算器按了两下,把屏幕转向我:“就算你真五年用不上,也不用全存死期。你把10万拆成三部分,2万放活期,留着应急;4万存两年定期,年利率能到1.1%,到期能拿880块,比活期高不少; 剩下4万买个低风险的稳健理财,年化大概1.3%,收益比五年死期差不了多少,还能随时赎回。这样算下来,五年总收益差不了几百块,可你手里始终有能灵活用的钱,不用担惊受怕。” 我这才注意到,大姐的笔记本上除了客户信息,还记着不少理财小技巧,都是她这些年总结的。 她说自己刚进银行时,也跟客户推荐过长期死期,后来见多了提前支取的遗憾,才慢慢明白,普通人存钱不是越久越好,也不是利率越高越好,得先顾着“能用”,再谈“能赚”。“我们老百姓存钱,图的是个安心,不是跟钱较劲。 你把钱锁五年,看着利息多了点,可这五年里要是有更好的机会——比如朋友合伙做点小生意,或者有更合适的理财产品——你钱取不出来,不就错过了?” 大姐还说,她自己家的钱也是这么安排的。她家有20万存款,5万活期,10万存三年定期,5万买稳健理财。去年她老公想换辆二手车,直接从活期里拿了3万,没影响其他钱的收益。 “你看,这样多省心?不用为了点利息,把自己绑得死死的。银行里的利率每年都在变,你现在看着1.25%不低,说不定明年就有更高的短期产品,可你钱存了死期,只能干看着。” 听她这么一说,我突然觉得自己之前的想法太死板了。一直盯着“死期利率高”这个点,却没考虑过流动性和生活里的变数。 大姐拍了拍我的胳膊:“不是说死期不能存,是得根据自己的情况来。你要是五六十岁,手里有闲钱,存点长期死期没问题;可你还年轻,家里正是需要用钱的时候,就得留够灵活的余地。存钱跟过日子一样,得留条后路。” 后来我回去算了算,按大姐说的方法拆分存款,五年总收益确实只比全存死期少了不到500块,可手里随时有2万活期,还有4万能随时赎回的理财,心里踏实多了。原来存钱不是简单的“找高利率”,而是要平衡收益和需求,既要让钱生点钱,更要保证钱能在需要的时候拿出来。 普通人的理财,从来不是追求多高的收益,而是追求“稳”和“活”。那些看似划算的长期死期,有时候反而会变成生活里的“麻烦”。大姐的话没什么大道理,却都是从实实在在的生活里总结出来的经验,比书本上的理财知识管用多了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
朋友提着礼物过来找男子借20万,说是用一个月。男子问他为什么不找银行借?朋友说银
【3评论】【1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