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周后,将有大事发生。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将于10月14日,对中国建造、拥有或运营的船只征收港口费。中国也将采取反制措施。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这套10月14日要落地的港口费政策,说白了就是打着“公平竞争”旗号的贸易保护主义套路。 从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0月3日公布的细则就能看得明明白白,针对中国的意味藏都藏不住——中国拥有或运营的船舶按每净吨50美元收费,2026年还要涨到80美元,之后逐年递增到2028年的140美元; 中国建造的船舶更狠,按每净吨18美元或每个集装箱120美元取高收费,2028年直接翻番还多。这种分阶段加码的收费模式,明摆着就是要一步步把中国航运企业挤出美国市场。 更苛刻的是,费用必须在到港前三个工作日通过美国财政部平台缴清,缴不上就不让装卸货,甚至直接暂停清关,这哪是什么“收费”,简直是给正常贸易设置人为障碍。 美国这么干的心思其实不难猜,一方面是想重振本土造船业,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弥补国内财政赤字。 方正中期期货的分析师算过一笔账,美线常用的12000TEU集装箱船,挂靠一次美国港口就要多花304美元/TEU的运营成本,要是一个航次挂靠多个港口,费用直接成倍涨。 可这招根本不高明,PA联盟、GEMINI联盟已经宣布要中止部分航线,通过调配船舶减少中国船只挂靠,CMA、MSC这些航运公司也表态不会额外加附加费,最后成本到底是落在谁头上还不好说。 更讽刺的是,美国自己是全球最大的服务贸易顺差国,却偏偏盯着货物贸易喊“吃亏”,在WTO会议上被中方揭批“双标”时,连印度、巴西这些国家都站出来呼应,说这种单边主义破坏多边贸易体系根基。 面对这种歧视性措施,中国的反制早就不是空话。 9月底刚修改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》就是最直接的回应,把第四十六条改成了“任何国家对中国海运相关业务采取歧视性措施,中国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反制,包括收特别费用、限制船舶进出港、限制获取海运数据等”。 这一条款可不是摆样子,既明确了反制的法律依据,又保留了足够的灵活性。 和美国那种指名道姓的针对性收费不同,中国的反制措施是基于“对等原则”,只要对方取消歧视性政策,这些措施随时可以调整,本质上是在维护多边贸易规则,而不是搞贸易战。 真要论实际影响,美国这招其实是把双刃剑。对中国船东来说,成本压力确实不小,海通期货的研究显示,MSC、CMA这些外资航企在美线的“中国建造”船舶占比最多20%,大不了换其他航线的船过来,可中国本土航企就只能硬扛。 不过反过来想,这也会倒逼中国航运业加速转型,比如优化航线布局、加强与其他国家港口的合作。 而美国自己呢,港口费涨了,进口商品的物流成本肯定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,本来就高企的通胀压力又要加砝码。 更关键的是,全球航运供应链本来就脆弱,美国这么一闹,PA联盟都开始调整运力部署了,后续美线的舱位稳定性、交货时效都得打问号,那些依赖中国商品的美国零售商怕是要坐不住。 其实从2018年贸易战到现在,美国搞单边主义的套路就没怎么变过,可事实一次次证明这种办法行不通。 当年加征关税没让中美贸易逆差缩小,反而让美国农民损失惨重,最后还得靠政府补贴。 这次的港口费政策,本质上还是想通过行政手段扭曲市场规律,可全球航运市场是联动的,中国造船业占全球订单量的40%以上,美国港口的很多基础设施建设都离不开中国供应链,真要闹到两败俱伤,美国自己也讨不到好。 中方在WTO已经把话说得很清楚,不是要搞对抗,而是要求美方遵守规则,坐下来好好谈。毕竟全球贸易不是零和博弈,把航道堵死了,谁的船都开不起来。 现在距离10月14日没几天了,PA联盟已经开始调整航线,中国航企也在测算成本影响,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后续的连锁反应。 如果美国执意要搞,中国的反制措施肯定会跟上,到时候美国船舶停靠中国港口的费用可能也要调整,那些依赖中国市场的美国农产品、能源出口商第一个会受影响。 国际社会的态度也很明确,印度、埃及这些国家都表态支持多边贸易体制,美国在WTO的孤立感只会越来越强。说到底,贸易争端从来没有赢家,与其在港口费上互相加码,不如回到谈判桌前解决分歧,这才是对两国企业和消费者最负责的做法。 中国的反制不是为了升级对抗,而是为了捍卫公平贸易的底线,只要美国愿意放下单边主义的那套,双方总能找到互利共赢的平衡点。
一周后,将有大事发生。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将于10月14日,对中国建造、拥有
天天纪闻
2025-10-09 09:48:07
1
阅读:604
勿忘我
美国购买稀土必须用人民币结算,彻底断了美元结算地位,
汤航
要早做中美脱钩的打算!不要幻想美国会放中国一马!
北回归线
再卖1000亿美债,只要它嘚瑟就卖美债
用户10xxx15
不需要停靠它的港口。不买它的东西,也没必要卖东西给它,它收过毛的港口费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