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豪赌国运?8.7万亿军费背后的东亚危局

凭栏观望史 2025-10-09 09:44:58

美国不敢在亚洲与中国开战,但是日本绝对有胆子和决心,这与日本实力大小无关,与中国实力大小无关。   2025年,日本宣布新一轮防卫预算,金额高达8.7万亿日元,刷新战后纪录。   这份预算的核心不在防守,而在“反击”。日本政府提出要强化远程打击力量,提前部署巡航导弹,并在西南诸岛、冲绳、九州等地区建设新的军事基地和后勤设施。   这让不少国际观察者认为,这意味着日本正悄然突破宪法第九条的“自卫限定”,一步步向“可主动出击”的方向靠拢。   军事动作之外,日本在政治和舆论上的步伐也越来越大胆,2025年的防卫白皮书中,中国被称为“最大安全挑战”,而有关“反击能力”的章节比往年多出一倍篇幅。   东京与美国、英国、澳大利亚等国多次举行海空联合军演,还让“加贺”号准航母首次跨区域与美法舰队在菲律宾海合训。   日本政府将这些举措包装成“威慑战略”,但实际目的早已超出防御范畴,更像是在为未来可能的冲突预热。   美国方面则保持谨慎,华盛顿智库的一项台海封锁推演显示,美日若卷入冲突,可能面临航母被击沉、基地受创、补给链断裂的局面。   美国清楚地知道,一旦开战,代价远不止军事层面,还会引爆经济、能源和全球供应链危机。   与其说美国“不敢打”,不如说它太会算账,而日本不一样,它的行动并非源于理性,而是一种深层的不安全感在驱动。  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一直活在资源焦虑中。   作为岛国,它缺乏能源与原料,经济繁荣总伴随被封锁的恐惧。   甲午战争、日俄战争、侵华战争,每一次对外扩张,都像是一场绝境下注。   短期的胜利让日本误以为冒险就是出路,即便在二战后尝尽苦果,这种“赌一把”的思维也从未真正消失。   进入21世纪,日本的焦虑有了新的来源。   它曾凭汽车、芯片、精密制造称霸亚洲,如今却被中国的新能源与科技产业追得节节后退。   芯片供应份额被压缩,新能源汽车出口被超越,日本产业界危机感上升。   经济焦虑转化为安全焦虑,安全焦虑又被政客放大成“国家威胁”。   在这样的循环中,日本政府用扩军备战来刺激民意,用民族主义去掩盖现实的产业衰退。   问题在于,日本的“胆子”并不等于实力。   宪法依然限制它发动战争的权力,社会舆论中反战声音仍然强烈。   大多数民众并不希望看到国家卷入冲突。   日本真正能依赖的,是美国的安全伞。   但美国的战略重点早已分散,在欧洲、中东、印太多线承压,它不可能让日本无限制冒险。   一旦东京越线,美国未必会为它收场。   日本如今最危险的地方,不是要开战,而是它懂得“边走边试”。   通过在争议海域扩大巡逻范围、在岛屿部署导弹、在国际舆论上不断炒作“中国威胁”,它正在一步步模糊和平与挑衅的界限。   每一次“微调”,都是试探国际社会的底线;每一次突破,都是新的既成事实。   真正可怕的,不是它的军力,而是它敢以“灰色行动”改写秩序。   对中国而言,最有效的回应不是情绪化的反击,而是系统性的防控。   要在舆论上揭示它的真实动机,在外交上联合周边国家形成防火墙,在军事上保持压制力,让它知道冒险无利可图。   日本不是无敌的对手,而是被恐惧推着前进的赌徒。赌徒最怕的,不是对手强,而是算不清代价。   日本这次押上的是国运。   它想借美国的势、抓中国的势头、找回“强国”的幻影,可这场豪赌没有赢家。   东亚不需要再一个孤注一掷的赌徒,也承受不起再一次被卷入火海的冒险。   力量能带来威慑,但唯有克制,才能换来真正的安全。   况且,如今的东大和过去早已不同,日本若想出手,也要考虑清楚带来的后果是否可以承受!   信息来源: 日本防卫省:《2025财年防卫预算概要》 《中国日报》社评,《警惕日本重新包装的军国主义冲动》

0 阅读:460

评论列表

窗外一棵树

窗外一棵树

2
2025-10-09 19:54

有什么用?当初美国敢在日本扔原子弹,我们也可以扔

猜你喜欢

凭栏观望史

凭栏观望史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