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9年,内蒙古一男子惨遭巨变:2个儿子相继去世,妻子另嫁他人。万念俱灰下,他只想随儿子而去,却在地里捡到一个奄奄一息的弃婴。没想到,40年后,弃婴的举动让他老泪纵横。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“关注”,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,感谢您的强烈支持! 内蒙古草原上的风常年呼啸,吹过董栋小家那间低矮的土坯房。 1979年的春天,46岁的董栋小蹲在门槛上,望着远处光秃秃的山丘发呆。 两个儿子的夭折和妻子的离去,让这个曾经热闹的家变得死气沉沉。 直到邻居抱着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出现在院门口,他灰暗的生活才突然照进一束光。 这个被取名为董永在的男婴,从此成了董栋小的全部寄托。 为了给婴儿找奶水,董栋小咬牙卖掉了家里唯一值钱的母猪。 又用麻袋装来半袋土豆,恳求村里正在哺乳的妇人帮忙喂养。 那些年,董栋小总是天不亮就起床,先给永在熬好米汤,再揣着冷馍馍去地里干活。 村里的老人都记得,董栋小每次从地里回来,第一件事就是抱着永在在院子里转悠,哼着走调的蒙古长调。 董永在七岁那年,第一次意识到家里的艰难。 开学那天,父亲从炕席底下摸出裹了好几层的手帕,抖抖索索地数出学费。 那些皱巴巴的毛票,还带着父亲的体温。 从那时起,永在就暗下决心要好好读书。 每天清晨,他穿着父亲用旧羊皮缝制的棉袄,踩着露水步行六公里去学校。 冬天里,他的手指冻得像胡萝卜,仍然坚持在煤油灯下写作业。 有时写到深夜,董栋小就会悄悄往火炕里添把柴,让屋子更暖和一些。 初中毕业时,董永在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。 但学费让董栋小愁得整夜睡不着,最后不得不向远房亲戚借了钱。 那个夏天,董栋小拼命帮人盖房子挣工钱,结果中暑晕倒在工地上。 永在守在父亲床前煎药时,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。 就是从那时起,他立志要走出这片草原,让父亲过上好日子。 高中三年,董永在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。 老师们都惊讶这个衣着朴素的孩子竟有如此强的求知欲。 冬天教室里没有暖气,他就把冻僵的手揣在袖筒里听课。 夏天蚊虫肆虐,他就在脚边点艾草驱蚊。 1998年高考后,他同时收到了好几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。 最终,他选择了免除学费的内蒙古师范大学。 这个决定让董栋小既欣慰又愧疚,一个人躲在灶台边抹了半天眼泪。 大学四年,董永在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。 清晨五点,他就在学校食堂帮忙打饭;周末则去建筑工地搬砖。 最艰难的时候,他同时做着三份兼职,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。 但无论多累,他每月都会给父亲写信,随信寄去自己省下的零花钱。 毕业后,董永在实现了儿时的梦想,成为一名武警战士。 但他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,在部队里依然保持着学习的习惯。 夜深人静时,他总在营房的灯光下啃着专业书籍。 经过不懈努力,他先后考取了研究生和国防大学博士学位。 每次工作调动,他首先考虑的都是如何安置年迈的养父。 从呼和浩特到天津,再到北京,这对父子始终相依为命。 2016年调到北京时,他特意选了带朝阳的主卧给父亲住,说老年人多晒太阳对身体好。 2019年冬天,董永在带着父亲第一次登上长城。 望着满头白发的养父在烽火台前开心的样子,他想起多年前那个背着书包走在乡间小路上的少年。 如今,已是上校军衔的他依然保持着为父亲做饭的习惯,就像小时候父亲为他熬米汤那样。 每个周末,他都会挽起袖子在厨房忙活,给父亲做最拿手的手把肉和奶茶。 这个故事在草原上流传开来,成为激励许多年轻人的榜样。 如今村里人都说,董家院子里那棵枯木逢春的老榆树,就像这对父子的情谊,历经风霜却愈发茁壮。 主要信源:(中国军网——带养父进京做博士后研究,11年形影不离,这位军事科学院上校让人动容……)
1979年,内蒙古一男子惨遭巨变:2个儿子相继去世,妻子另嫁他人。万念俱灰下,他
浅笑对风吟
2025-10-09 00:18:54
0
阅读:5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