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国国防部被迫承认:我方 “威尔士亲王” 号航母在南海,遭遇中国歼 - 16 战机 “极具侵略性的” 模拟攻击,因 “装备存在代际差距”,被迫撤离。 这份迟到的声明,与其说是承认事实,不如说是把自家窘迫扒开给全世界看,所谓 “极具侵略性” 不过是打不赢又输不起的遮羞布。 10 月 1 日,英国《泰晤士报》的跟进报道让事件更显荒诞。 该报援引英军军官说法,称航母不仅遭遇空中应对,还被中国潜艇 “追逐”,但又承认 “分不清是潜艇还是鲸鱼”。 军事专家随即指出,潜艇以隐蔽伏击为核心,主动追逐高速航行的航母编队违背基本战术,英军说辞更像自我合理化。 事件的起点是 4 月启动的 “高桅行动”。 “威尔士亲王” 号从朴茨茅斯港启航,名义上是 12 国联合部署,实则英军仅出动 1 艘 45 型驱逐舰、1 艘 23 型护卫舰,其余全是盟友派来的辅助舰艇。 4000 名官兵中,英军占比不足两成,所谓 “全球威慑” 更像凑数的表演。 8 月的言论反复已露底气不足。 英防相希利在澳大利亚宣称 “准备介入台海冲突”,引发舆论哗然。 仅隔一个月就在日本改口,称报道 “完全错误”,还拒绝透露舰艇是否会穿台湾海峡,前后矛盾的表态暴露战略摇摆。 9 月的航程成了问题集中爆发期。 9 月 12 日,“里士满” 号护卫舰穿台湾海峡,被武直 - 10 全程监视,未敢有任何出格动作。 9 月 21 日,航母穿越南海后紧急停靠新加坡,此时已有英媒暗示 “遭遇中方海空监视”,但军方拒不承认。 对峙的关键细节随英方声明逐步清晰。 “威尔士亲王” 号进入南海敏感海域后,雷达先出现杂波再完全失灵,通讯频道被持续干扰。 歼 - 16 战机抵近时,英军试图起飞 F-35B 应对,却发现两架因机械故障无法启动,且半数战机喷涂美国海军陆战队徽标,并非英军装备。 海面上的应对更凸显实力差距。 中方 1 艘 055 型驱逐舰、2 艘 054A 护卫舰及 1 艘电子侦察舰形成警戒圈,保持安全距离跟踪。 英军 45 型驱逐舰被 055 雷达扫描后防空系统宕机,该型舰曾因动力问题 6 艘集体趴窝,此次故障早有预兆。 英军所谓 “潜艇追逐” 的说法遭多方质疑。 现代潜艇极少以高速追踪水面舰队,此举会彻底暴露行踪,不符合战术逻辑。 更讽刺的是,编队中负责反潜的挪威护卫舰,事后转头参加了中方主导的海上安全研讨会。 北约盟友的反应让 “联动防御” 成空谈。 美军第七舰队在对峙期间全程远离南海,日本预警机仅在琉球空域活动。 英军自己也承认,航程补给依赖挪威船只,维修要靠日本基地,根本谈不上 “独立威慑”。 中方的应对始终保持专业克制。 南部战区按惯例开展巡航,歼 - 16 未越界飞行,舰艇始终遵守国际规则。 无线电警告清晰明确:“你已接近中国领海,后果自负”,全程无任何挑衅动作。 10 月初的最新动态更显窘迫。 “威尔士亲王” 号躲在横须贺港,F-35B 已暂停起飞训练,45 型驱逐舰仍在抢修防空系统。 《泰晤士报》披露,此次部署耗资超 3 亿英镑,却被迫取消多个预定访问港口。 英国内部已出现反思声音。 有议员在议会质询:“凑来的舰队能保护谁?” 更有媒体直言,所谓 “代际差距” 本质是英国军力萎缩的遮羞布,2025 年海军总吨位不足中国的五分之一。 事件的后续影响仍在发酵。 北约秘书长虽仍喊 “亚太安全重要”,但未提任何实质支援措施。 澳大利亚已悄悄调整行程,取消与英军后续的联合演习,转而加强与东盟的合作。 10 月 7 日的港口数据给出客观答案。 “威尔士亲王” 号的物资补给量较计划减少 40%,显然在缩减开支。 编队中的加拿大护卫舰提前脱离,径直前往韩国进行非军事访问,联盟松散可见一斑。 这场风波终会过去,但留下的启示清晰可见。 南海的和平稳定靠地区国家维护,远道而来的 “拼团舰队” 撑不起所谓 “存在感”。 英军的遭遇并非个例,而是域外势力强行介入地区事务的必然结果,实力撑不起野心,终究只会自讨没趣。 所谓 “侵略性应对” 的指控,早已被事实戳破。 中方的每一步动作都符合国际法,反倒是英军既想刷存在感,又没能力承担后果,最后只能靠抹黑遮丑。 信源:英国航母在南海被歼-16近身锁定,F35起飞失灵,撤离时浑身冷汗——网易
为什么中国开始对美国步步紧逼,因为我们看透了苏联解体的本质,而现在,我们正在让美
【5评论】【13点赞】
哈哈
蛋子蝇歌烂也就能忽悠港独那些煞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