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对付中国,不是去和它打仗!美国驻北约前大使说:中国有庞大的陆军、海军和空军,

柳淮蕊 2025-10-09 22:26:45

我们对付中国,不是去和它打仗!美国驻北约前大使说:中国有庞大的陆军、海军和空军,以及数量不明的导弹、核武器,现在与它发生直接军事对抗,已没有取胜的把握。 (阅读前请点个赞,点个关注,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) 这话从美国外交核心圈人物嘴里说出来,比任何军事报告都有分量,因为这等于公开承认了美国军事霸权在西太平洋的褪色。 9月15到19日,美日韩搞的“自由边缘25”演习,本想展示实力,可最后却成了美军的“实力缩水现场”。 日本派了直升机航母,韩国拿出了世宗大王级驱逐舰,可美国只凑出一艘1970年服役的蓝岭号指挥舰,和一艘老旧的威尔伯号驱逐舰,航母的影子都没见着。 要知道以前美军在西太一年,得有280天保持航母存在,今年连200天都凑不够,常驻横须贺的华盛顿号在维护,里根号回本土大修,林肯号被绊在中东,西太出现了罕见的航母空窗期。 没有航母撑腰,演习科目缩水到只剩编队航行,舰载机协同、反潜这些实战科目全取消了,日韩官兵私下都吐槽,这更像陪长辈出海散步,哪有半点威慑力? 美军第七舰队副司令,只能靠在甲板上递啤酒安抚盟友,这场景比打了败仗还丢人,所谓的“亚太联盟体系”,早就被航母缺口戳出了大洞。 空军那边更打脸,10月4日央视《砺剑》栏目曝光的东海对峙,把美军隐身神话撕得粉碎。 两架F-22隐身战机冲向我国领海线,结果被歼-16逼得释放干扰弹撤退,最近时双方机间距只有10到15米,飞行员都能看清对方手势。 有人说F-22是五代机,歼-16只是四代半,之所以能创造“以下克上”的奇迹,关键是中国早建好了反隐身体系,YLC-8E米波雷达,能把0.001平方米的目标都揪出来,310公里外的隐身目标都跑不掉。 再配合空警-500预警机,直接把F-22的雷达反射截面积,从“麻雀大小”放大成“鹰隼级别”。 现在歼-16已经列装近400架,每天至少20架在东海到南海巡逻,美军F/A-18E战斗机受限于作战半径,只能撑10分钟缠斗,而歼-16依托岛礁基地能持续压制,这种消耗战美国根本耗不起。 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都承认,空警-500的指挥控制能力令人印象深刻,说直白点就是:我们的隐身优势没了。 我们的火箭军更是美军的“噩梦”,那位前大使特意提到“数量不明的导弹”,其实美军内部早有评估,航母只要进入第一岛链1000公里内,生存概率比五年前下降了四成。 东风-26被称为“关岛快递”,射程覆盖3000-4000公里,专门盯着美军西太的核心基地,更别提高超音速导弹,美军现有防御系统根本拦不住。 9月美军搞的兵棋推演里,居然把“航母迟到七天以上”写进了预案,这简直是变相的提前认怂。 连日本防卫省都在偷偷算,要是美军航母真指望不上,自己得赶紧建轻型航母,澳大利亚更是砸70亿美元扩建军事基地,盟友都在为美国靠不住做准备,这军事同盟早就成了散沙。 所以美国不是不想打,是打不起、赢不了,尼米兹级航母延寿费用比新建还贵,可全美国就一个纽波特纽斯船厂能修,排队得按年算。 新造的肯尼迪号造价超支20%,电磁弹射故障率还高得离谱,就算明年服役,从本土开到西太得一个月,中途随便哪个地区出事就得被截胡。 反观中国,055大驱跟下饺子一样服役,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稳稳当当,海军舰艇总吨位十年翻了一番还多,这种工业产能的差距,才是美军最头疼的。 更别说核武器,中国一直保持着“够用、管用”的核威慑,数量不明恰恰是最大的威慑,美国根本摸不清底线,谁敢赌上本土安全硬碰硬? 所以美国才改口说“不是去打仗”,转头在科技、经济上搞小动作,拉着盟友搞芯片限制,想卡中国脖子。 可这招也不灵了,中国产业链越来越完整,自主芯片产能不断突破,你围堵得越狠,我们突破得越快。 那位前大使也承认,中国科技人才储备规模、基础设施水平远超西方认知,这种全方位的实力提升,不是靠军事围堵能压垮的。 美军自己也明白,真要打起来,西太的军事基地第一时间就会被端掉,航母不敢靠近,隐身机藏不住,导弹拦不了,这仗怎么打? 以前靠航母甲板当“定心丸”,现在盟友看到的是老舰巡航、演习缩水,市场早就重新洗牌,韩国军工企业股价涨了12%,日本三菱重工订单排到2027年,大家都在抢着补美国留下的防务空白。 说白了,军事霸权那套现在对中国没用了,不是我们好战,是中国用几十年时间,硬生生建起了能保卫自己的“铜墙铁壁”。 美国要是早想明白这一点,也不会在西太浪费那么多军费,搞那么多没用的演习。 中国的国防政策从来都是防御性的,发展军力不是为了打谁,是为了保护自身,美国要是真放下霸权执念,承认中国的发展权利,双方也能找到相处之道。 可要是还抱着“对付中国”的心思,换着花样搞遏制,就算不打仗,也迟早会被自己的战略焦虑拖垮。 参考资料:观察者网

0 阅读:17

猜你喜欢

柳淮蕊

柳淮蕊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