恶终有报:疫情时对中国一毛不拔,却大方捐美国6亿,如今风光不再 潘石屹和张欣,这对曾经的地产名人夫妻,面对国内疫情“零参与”,却早在那之前,拿出6亿人民币送去了大洋彼岸的哈佛和耶鲁。 五年过去,他们的SOHO帝国几近崩塌,海外投资血本无归,一场关于“选择性慈善”的闹剧,终于走到了结局,这不是天谴,是价值观的回力镖。 很多人可能忘了,2020年初,中国正陷入史无前例的公共危机,口罩紧缺、防护服告急,很多企业家站出来捐款捐物,哪怕只是几箱口罩,也是一种态度。 但潘石屹夫妇呢?在微博上轻飘飘扔出一句“武汉加油”,就像是朋友圈点赞一样敷衍。 但更让人咂舌的是,就在前不久,他们刚刚宣布了一笔1.25亿美元的捐赠,捐给了美国的哈佛和耶鲁大学。 他们说这是为了帮助“贫困的中国留学生”,但打脸来得比想象还快,他们自己的儿子,正好就读于这两所学校,还堂而皇之地享受了资助名额,这种“慈善”,怎么看都像是换个马甲的“学费”。 你说人家没钱吧?他们可是老早就开始变卖国内资产,几百亿现金腾挪得干干净净;你说人家愿意低调吧?可那6亿的新闻他们可没遮没掩,倒是国内疫情最吃紧的时候,连一只口罩都没见到他们捐过。 这不是简单的“捐不捐”的问题,是一种对立场的选择,别人都在为国家出力,他们却把“善心”打包好了送往美国,这种“只捐不救”的操作,让人怎么理解都别扭。 从2014年开始,潘石屹就像是嗅到了什么风向,陆续抛售北京、上海的地标写字楼,什么外滩SOHO、望京SOHO,一个接一个出手,累计套现超300亿。 这些钱去哪儿了?不是加码国内,而是转头就投向了美国房地产,甚至连好莱坞电影都不放过。 纽约的通用汽车大厦、洛杉矶的豪宅项目、还有几部电影的投资版税,全都是他们的“出海计划”一部分。 更有意思的是,他们通过离岸信托把大笔资金安排得明明白白,张欣早就入了美国籍,潘石屹也用各种架构把自己“装”了出去。 他们可能真的以为,国内是提款机,国外是避风港,只要操作得当,哪边都能赚,但现实狠狠打了他们一巴掌。 他们曾经以为可以“两头吃”,但现在回头看,哪头都没吃好,国内的市场不再信任他们,国外的资本也不再看好他们,就像一个赌徒,压了两边,最后发现牌桌早就换人了。 企业的沉浮,常常不是钱的问题,而是人心的问题,潘石屹夫妇的退场,不只是一个地产品牌的崩塌,更是一种价值观的自我崩塌。 他们曾经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,踩着改革开放的节奏,一步步登上财富巅峰,可到了国家最需要社会力量的时候,他们却选择了“退居幕后”。 不是没钱,不是没能力,而是没选择站在该站的位置上。 反观同期的企业家,哪怕是在舆论中饱受争议的,也有很多人在困难中挺身而出,曹德旺捐了几亿,马云、雷军捐物资、建医院,不管多少,至少没人质疑他们的态度。 而潘石屹夫妇的“选择性沉默”,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他们最真实的价值排序。 他们可以说自己“低调”,可以解释成“私人安排”,但公众需要的不是你偷偷摸摸的善意,而是你在风雨中站出来的样子。 更要命的是,他们的品牌也受到了致命打击,SOHO中国的市值跌去了90%以上,原本高高在上的写字楼,如今成了“鸡肋”,租出去没人要,卖出去没人要,就连他们最擅长的地产领域,也被时代抛下了。 看看万科、保利、万达,即便困难重重,也在拼命转型,而SOHO中国呢?还在原地踏步,像个过时的“地产化石”,连招租广告都开始打折了。 资本世界没有永久的宠儿,只有不断进化的玩家,当信任被消耗殆尽,再多的钱也不能换回人心,而这,才是他们最致命的失败。 有些人输在市场,有些人输在选择,潘石屹夫妇的落幕,不是因为看错了行情,而是因为站错了队。 他们曾经是中国崛起的亲历者,却在最该表达归属感的时候,选择了“全身而退”,他们想在美国买安全感,却忽略了信任是不能外包的。 他们把慈善当作人脉投资,把公益变成个人通行证,最后才发现,这世界早就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个样子。 时代变了,企业家的标准也变了,今天的市场,比的不是谁钱多,而是谁更有担当,在全球化退潮的当下,那些只想着“套利”的人,终究会被现实教做人。 潘石屹和张欣的故事,不只是某对夫妇的沉浮,也是一个时代的注脚,他们曾站上浪头,也曾引领风潮,但在最关键的时刻,他们没有选择留下来一起拼。 这不是偶然,这是他们一开始就选错了题,结尾不需要悲情,也不需要感慨,资本可以流动,信誉却只能一次。 时代留给他们的考卷,他们自己撕掉了答案。如今的结局,不过是他们亲手写下的注脚罢了。
有什么事是你去了美国才知道的?
【4评论】【2点赞】
龙舞
小编是在变相夸老潘眼光好,跑得快吧
用户10xxx59
如果你知道捐的钱的去处的话
华仔
王石,健林,家印如何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