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台军前“参谋总长”李喜明主导的号称“最真实的兵推”今天发表总结报告,承认解放军具有“随时能拿下台岛”、“随时能封锁台岛”、“可对台湾沿海任何地区执行三栖突袭登陆”的能力,认为台岛东部地区再也不是台军战略屏障,很难反制解放军可能的“猝然攻击”。
此兵推结论,可以说是重重打脸台军与美军。
一场暴露“鸿沟”的兵推:台北棋盘上的三大失衡
别再纠结输赢了,由台军前“参谋总长”李喜明主导,邀请了美国前参联会主席马伦、日本前统合幕僚长岩崎茂等一众重量级人物参与的这场兵推,根本就不是为了得出一个胜负结论。
它更像是一面镜子,一场设定在2030年的模拟战争,毫不留情地照出了台北防御体系中三个致命的“鸿沟”:自身能力与现实威胁的鸿沟,盟友承诺与实际行动的鸿沟,以及陈旧建军思维与未来战争形态的鸿沟。
首先是能力的鸿沟,简直是从“战略后院”沦落到“无处可藏”的残酷现实。
过去,台军总觉得东部有中央山脉当靠山,花莲佳山、台东志航基地是最后的堡垒。但这次兵推的结论戳破了幻想:解放军不仅有能力随时封锁全岛,更能从任何地点发起三栖登陆。
所谓的“战略屏障”已经失效。为什么?因为解放军的航母战斗群,特别是即将服役、装备电磁弹射的福建舰,可以直接部署在台湾东边的西太平洋上,让台军“战力东迁保存”的算盘彻底落空。
力量的天平早已严重倾斜。现实中,光是应对今年头四个月那一千二百架次的解放军军机,就让台军飞行员身心俱疲。而对于解放军、海警和民兵混搭的“灰色地带”骚扰,台军更是因为没有明确的“接敌规则”而动弹不得。
更要命的是,解放军常态化的军演已经让岛内军民感到麻木,一旦“由演转战”发起突袭,后果不堪设想。
接着来看盟友的鸿沟,那是一段“口头力挺”和“袖手旁观”之间的遥远距离。
兵推模拟中,“美国组”嘴上说着“必须支持台湾”,但行动的核心却是避免冲突升级,而且有个大前提:只在能赢的情况下才会参战。
他们的具体行动是什么?派反潜机和潜艇出来晃悠一下,然后把航母战斗群部署到遥远的日本以东海域。这哪是来救火的,分明是站在安全线外喊加油。
当美方问台方,要怎么配合美日打破封锁时,现场陷入了尴尬的沉默,“台湾组”拿不出任何办法。甚至在模拟金门、马祖等离岛被拿下时,台方代表直言“不会”去夺回,底气尽失。
“日本组”也坦白,受宪法限制,实质性的军事援助很难。前美国国安会高官苏起的判断更是一盆冷水,他认为美军的报告已承认,解放军有能力在第一时间就让美台军队“变瞎变聋”,美国已无力在中国周边开战。
最后是战略思想上的鸿沟,简直是“昭和战术”对“令和战争”的时代错位。
日本前海自幕僚长武居智久的一句吐槽最为扎心:台湾这是“用昭和的战术打令和的战争”。这种代差级的思维,在兵推现场的激烈争吵中暴露无遗。
一边是传统陆军将领还在执着于“抢夺制空权”,另一边,少壮派军官拍着桌子反驳:“导弹打光的战机就是废铁!”
思维错位直接导致资源错配。兵推中,无人机群突袭油库的场景让所有人“直冒冷汗”,但现实里,台军的预算大头还是流向了传统的昂贵装备。当模拟切断海底电缆时,军工企业代表竟直接离席,背后的利益链不言而喻。
这种战略上的脆弱不止在军事层面。当兵推设定全岛停电三天时,参与的文官系统竟然“集体沉默”,暴露出整个社会应对现代战争的无力感。
所以,这场兵推的真正价值,不是给出了什么解决方案,而是清晰地划出了这三道深不见底的鸿沟。对大陆而言,这或许证明了战略威慑的有效;对美国来说,这成了推销更多军火、让台湾填补美军后撤真空的绝佳理由。
说到底,这场纸上谈兵揭示的残酷现实是:当一个防御体系内部充满了如此巨大的失衡与错位时,无论怎么推演,恐怕都难以逃脱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吴谦所说的那个结局——“推来推去皆是死局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