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是服了!俄军使用一枚三吨重的“大家伙”航弹,对乌军后勤补给线的桥梁进行了轰炸!

云景史实记 2025-10-08 14:12:21

真是服了!俄军使用一枚三吨重的“大家伙”航弹,对乌军后勤补给线的桥梁进行了轰炸!结果有点离谱,出现了一点偏差,在斯拉夫扬斯克北方向! 你别说,这颗叫FAB-3000的炸弹,可不是闹着玩的。个头有多大?跟辆小车似的,里头装着一吨半的高爆炸药。 不是咱夸张,这玩意儿的潜在破坏半径能到 46 米,爆炸的冲击波和碎片能覆盖 260 米远,半径 35 米内的人根本没活路,150 多米外都能被震得失去战斗力。 之前 2024 年 6 月俄军在哈尔科夫利普齐村用它炸乌军据点,虽然偏了十几米,没直接命中那栋三层楼的工事,可冲击波直接把对面的墙震塌了,里头的乌军还是死伤惨重。 还有赫尔松的第聂伯河大桥,去年 8 月一枚 FAB-3000 直接命中,桥面炸出大洞,大型车辆立马过不去,乌军补给到位率一下掉到 56%,可见要是炸准了,对后勤线的打击有多致命。 可偏偏在斯拉夫扬斯克北这次就偏了,这可不是偶然。先说这炸弹的制导问题,别看它后来加了 UMPK 滑翔制导套件,说是能靠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,精度能控制在 5 米内,可实战里哪有那么理想。 2024 年 6 月 24 号俄军在哈尔科夫炸乌军的交警大楼,那枚 FAB-3000 居然偏了 2 到 3 公里,虽说最后靠威力还是造成了几十人死伤,但这偏差也太离谱了。 斯拉夫扬斯克这地方本来就是战场焦点,去年 2 月俄军就用 FAB 系列炸弹炸过这儿的后勤仓库,乌军肯定早有准备,说不定部署了电子战设备干扰信号。 之前赫尔松战场就有过先例,乌军靠电子战干扰俄军信号,确实让部分炸弹偏了航向,这次保不齐又是信号被掐了,卫星制导失灵,炸弹就跟着气流跑偏了。 这玩意儿得靠苏 - 34 或者图 - 22M3 轰炸机挂着投,虽说俄军有 SVP-24 制导系统,能算风速、高度这些参数,可战场环境哪那么好控制。 要是投弹时遇上强风,哪怕只是每秒几米的风,对三吨重的炸弹来说也是不小的影响,滑翔个六七十公里下来,偏差就累积出来了。 而且俄军为了让轰炸机躲开乌军的防空导弹,通常会在 40 到 60 公里外就投弹,这么远的距离,就算计算得再精准,一点小小的误差都会被放大。 之前有军事专家说,这种加装制导套件的老炸弹,虽然比原来的自由落体炸弹准多了,但跟西方的 JDAM 比还是差口气,人家 JDAM 能稳在 10 米以内,可俄军这炸弹受环境影响太大,遇上复杂天气或干扰,偏差就容易超标。 而乌军的后勤桥梁大多是中小型的,宽度也就十几二十米,FAB-3000 虽说精度标称 5 米内,可那是理想条件下的测试数据。 到了战场上,地面侦察可能出点误差,比如无人机拍的坐标差个几米,或者投弹时飞机稍微晃了一下,炸弹就可能擦着桥边过去。 去年赫尔松那座大桥算是幸运的,被炸中了四次,可每次修复后俄军再炸,也不是次次都能精准命中同一个位置,乌军工兵还能趁机抢修,可见就算是重点打击目标,也未必能百发百中。 斯拉夫扬斯克北的这座桥说不定更隐蔽,坐标确认本身就有难度,再加上战场烟雾、尘埃的影响,炸弹跑偏也就在所难免了。 不过话说回来,就算偏了,这炸弹的威力也没白费,毕竟 6000 平方米的杀伤范围摆着,周围的补给车辆、临时仓库肯定受了影响。但咱们要说的是,既然奔着桥去,就得炸准了才能切断补给线啊! 你看去年俄军在尼古拉耶夫方向,用精确制导导弹炸桥,一下就断了乌军的运输,可换成 FAB-3000 这种大家伙,威力够了精度跟不上,实在有点可惜。 俄军自己也知道这问题,打算 2025 年给这炸弹加红外末端制导,搞成惯性导航、卫星定位、红外制导三保险,就是想解决这偏差问题,可见现在这精度确实是个短板。 其实俄军也不是没炸准过,去年 8 月赫尔松第聂伯河大桥那次就炸得挺准,桥面直接炸废,乌军只能靠小船运补给,结果小船被俄军无人机炸得损毁率高达 63%。 可那次估计是提前侦察得细,又没遇上强干扰,才侥幸命中。斯拉夫扬斯克北这次显然是遇上了麻烦,要么是制导信号被掐了,要么是投弹时的环境太恶劣,才让这么个大家伙跑偏了。 实际上,这事儿真不是炸弹本身不行,实在是战场上的变数太多。FAB-3000 的威力没的说,要是能把精度提上去,炸桥断补给线绝对是一把好手。 可现在偏偏就差了这关键的 “准头”,你说可惜不可惜?俄军要是不想再出现这种离谱的偏差,要么就得把制导系统再升级升级,扛得住电子干扰,要么就得把战前侦察做细点,把桥梁的坐标、周边的干扰源都摸清楚,不然再大的炸弹也只能听个响,断不了乌军的后勤线。

1 阅读:90

猜你喜欢

云景史实记

云景史实记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