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我们还在循环《泡沫》时,邓紫棋已经拿着赚来的唱歌钱,砸向了三家没人懂的AI公司。现在人家坐收10倍回报,我才后知后觉:原来赚钱的差距,早在认知里就定好了。 这事得从2016年底说起。当时邓紫棋刚结束世界巡演,朋友约她喝下午茶,聊起自己在做的AI项目。要是换别人,可能听完“人工智能”就摆手说听不懂,但邓紫棋没这么干。 她当场掏出手机记笔记,追问项目能解决什么问题,团队里有多少技术专家。朋友后来调侃,说她比投资人还能问,眼神亮得像发现了新舞台。其实她心里早有盘算:唱歌是主业,但世界在变,总不能一直靠一首歌吃老本。 真正让她下决心的,是接下来三个月的“恶补”。别人休息时她抱着《皇帝新脑》这类硬核书籍啃,还特意联系科技圈的朋友,拉着人家给她讲AI的底层逻辑。有次团队开会,她突然蹦出“神经网络算法”,吓得经纪人还以为她被换了芯。 2017年中,她敲定第一笔投资,投的是一家做通用人工智能的公司。那时AI还没像现在这样火,身边有人劝她:“你一个歌手搞这个,不怕钱打水漂?”她却笑着说:“怕就不会做了,我查过行业数据,未来十年AI肯定是风口。” 更绝的是,她把投资和自己的创作绑在了一起。2019年写科幻小说《启示录》时,直接把所投公司的AI技术理念写进书里,还创造了一个叫Gloria的AI角色。没想到公司创始人看到后特别兴奋,专门找她聊,说想把书中的想法融入产品研发。 就这么一来一回,邓紫棋不仅是投资人,还成了公司的“创意顾问”。她能第一时间知道技术进展,甚至能提出自己的建议。这种“投资+参与”的模式,让她比普通投资人更懂项目,也更有底气长期持有。 反观我们,2017年还在纠结哪个综艺好看,2019年AI火了才跟风去了解,2023年看到别人赚钱又后悔没早点行动。这就是认知差——别人在布局的时候,我们在观望;别人在深耕的时候,我们在犹豫。 邓紫棋的投资里,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:她从不追求短期回报。所投的那家AI公司,前几年一直靠副业盈利,核心产品直到2025年底才计划推出。期间有人问她急不急,她却说:“就像写歌,得慢慢打磨才有好作品,投资也一样。” 她经历过和前公司的版权纠纷,知道长久的收益靠的是耐心和眼光。所以即便前两年AI行业波动,很多人慌着撤资,她也没动。这种“反焦虑”的心态,其实也是高认知的体现——知道自己要什么,不被短期利益牵着走。 现在再看邓紫棋的10倍回报,真不是运气好。她用行动证明,赚钱从来不是靠跟风,而是靠提前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。我们普通人与其羡慕,不如想想自己的认知缺口在哪。 你平时会特意去了解自己行业之外的东西吗?比如花时间研究新趋势、新技术?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认知提升小技巧!
2017年我们还在循环《泡沫》时,邓紫棋已经拿着赚来的唱歌钱,砸向了三家没人懂的
惜陈谈娱乐
2025-10-08 13:51:35
0
阅读:2